黄昭质宪使得铜雀败瓦割而为三一以寄乃兄平倩其二遗余及小修弟

池波为墨笔为坟,争似卿家老右军。 我是汉朝金日磾,粗毫焉可试罗文。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铜雀:指铜雀台,曹操所建,后世常用来代指曹操。
  • 败瓦:破损的瓦片,这里指铜雀台的残破遗物。
  • 割而为三:将败瓦分割成三份。
  • 乃兄:你的兄长。
  • 平倩:人名,可能是诗人的朋友或亲戚。
  • :赠送。
  • 小修:人名,可能是诗人的朋友或亲戚。
  • 池波为墨:形容书法或绘画技艺高超,如同池水波纹般自然流畅。
  • 老右军:指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因其曾任右军将军,故称。
  • 金日磾:汉代名将,这里诗人自比。
  • 粗毫:粗大的笔,这里指自己的书法风格粗犷。
  • 焉可:怎么可以。
  • 试罗文:尝试书写细腻的文字。

翻译

池水波纹般的墨迹,笔下如同坟墓般深沉,怎能比得上你家那位老右军(王羲之)。 我自比为汉朝的金日磾,粗犷的笔触怎能尝试书写细腻的罗文。

赏析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袁宏道所作,通过对比自己的书法风格与王羲之的细腻,表达了诗人对自己书法风格的自信与自嘲。诗中“池波为墨笔为坟”形容了诗人书法的流畅与深沉,而“争似卿家老右军”则表达了对王羲之书法的敬仰。后两句“我是汉朝金日磾,粗毫焉可试罗文”则自比为汉代名将,表明自己的书法风格粗犷,不适合书写细腻的文字,体现了诗人对自己风格的坚持与自豪。

袁宏道

袁宏道

袁宏道,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湖广公安(今属湖北省公安县)人。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历任吴县知县、礼部主事、吏部验封司主事、稽勋郎中、国子博士等职,世人认为是三兄弟中成就最高者。他是明代文学反对復古运动主将,他既反对前後七子摹拟秦汉古文,亦反对唐顺之、归有光摹拟唐宋古文,认为文章与时代有密切关系。袁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由于三袁是荆州公安县人,其文学流派世称“公安派”或“公安体”。合称“公安三袁”。 ► 169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