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洛篇

煌煌京洛城,朱衣喧广道。 白首贱书生,驴輚挂诗草。 怀刺谒恩门,门卒相轻眇。 十上十不达,登街颜色槁。 叠身事贵公,习谀苦不早。 罩眼一寸纱,茫茫遮人老。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煌煌:明亮辉煌的样子。
  • 朱衣:红色的官服,这里指官员。
  • :喧哗,吵闹。
  • 广道:宽阔的道路。
  • 白首:头发白了,指年老。
  • :卑微。
  • 书生:读书人。
  • 驴輚:驴车。
  • :悬挂。
  • 诗草:诗稿。
  • 怀刺:带着名片。
  • :拜见。
  • 恩门:有恩于己的权贵之门。
  • 门卒:守门的士兵。
  • 轻眇:轻视。
  • 十上十不达:多次尝试都未能成功。
  • 登街:站在街头。
  • 颜色槁:面色憔悴。
  • 叠身:投身。
  • :侍奉。
  • 贵公:权贵。
  • 习谀:学习谄媚。
  • 苦不早:后悔没有早些学习。
  • 罩眼:遮住眼睛。
  • 一寸纱:比喻微不足道的东西。
  • 茫茫:迷茫。
  • 遮人老:阻挡人的前程。

翻译

明亮的京城洛阳,穿着红衣的官员在宽阔的道路上喧哗。年老的卑微书生,骑着驴车,车上挂着诗稿。他带着名片去拜见有恩于己的权贵,却被守门的士兵轻视。多次尝试都未能成功,站在街头,面色憔悴。他投身侍奉权贵,后悔没有早些学习谄媚。眼前只有一寸纱,迷茫地遮住了他的前程,让人感到老去的无奈。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老书生在京城洛阳的无奈与悲哀。诗中通过对比朱衣官员的喧哗与白首书生的孤独,突出了书生的卑微与无助。书生怀揣着诗稿,试图通过拜见权贵来改变命运,却遭到轻视和失败。诗的最后,书生投身权贵,却感到迷茫和后悔,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批判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感慨。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反映了明代社会中知识分子的困境和心声。

袁宏道

袁宏道

袁宏道,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湖广公安(今属湖北省公安县)人。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历任吴县知县、礼部主事、吏部验封司主事、稽勋郎中、国子博士等职,世人认为是三兄弟中成就最高者。他是明代文学反对復古运动主将,他既反对前後七子摹拟秦汉古文,亦反对唐顺之、归有光摹拟唐宋古文,认为文章与时代有密切关系。袁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由于三袁是荆州公安县人,其文学流派世称“公安派”或“公安体”。合称“公安三袁”。 ► 169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