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煌煌:明亮辉煌的样子。
- 朱衣:红色的官服,这里指官员。
- 喧:喧哗,吵闹。
- 广道:宽阔的道路。
- 白首:头发白了,指年老。
- 贱:卑微。
- 书生:读书人。
- 驴輚:驴车。
- 挂:悬挂。
- 诗草:诗稿。
- 怀刺:带着名片。
- 谒:拜见。
- 恩门:有恩于己的权贵之门。
- 门卒:守门的士兵。
- 轻眇:轻视。
- 十上十不达:多次尝试都未能成功。
- 登街:站在街头。
- 颜色槁:面色憔悴。
- 叠身:投身。
- 事:侍奉。
- 贵公:权贵。
- 习谀:学习谄媚。
- 苦不早:后悔没有早些学习。
- 罩眼:遮住眼睛。
- 一寸纱:比喻微不足道的东西。
- 茫茫:迷茫。
- 遮人老:阻挡人的前程。
翻译
明亮的京城洛阳,穿着红衣的官员在宽阔的道路上喧哗。年老的卑微书生,骑着驴车,车上挂着诗稿。他带着名片去拜见有恩于己的权贵,却被守门的士兵轻视。多次尝试都未能成功,站在街头,面色憔悴。他投身侍奉权贵,后悔没有早些学习谄媚。眼前只有一寸纱,迷茫地遮住了他的前程,让人感到老去的无奈。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老书生在京城洛阳的无奈与悲哀。诗中通过对比朱衣官员的喧哗与白首书生的孤独,突出了书生的卑微与无助。书生怀揣着诗稿,试图通过拜见权贵来改变命运,却遭到轻视和失败。诗的最后,书生投身权贵,却感到迷茫和后悔,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批判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感慨。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反映了明代社会中知识分子的困境和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