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渡河车中即事以新旧见闻作古今愿怀诗八首

足兵足食总难齐,骄子未欢饥子携。 不惜琼林收散卒,岂无膏泽下残黎。 牛羊视久须刍牧,将帅思深尚鼓鼙。 事急但求兵革利,应知民志险山溪。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既渡河车中即事:在渡过黄河的车中即兴创作。
  • 新旧见闻:新近和过去的所见所闻。
  • 古今愿怀:古今的愿望和感慨。
  • 骄子:指骄纵的子弟或贵族。
  • 饥子:指饥饿的百姓。
  • 琼林:指美好的园林,这里比喻朝廷或官府。
  • 散卒:散兵游勇,指流离失所的士兵。
  • 膏泽:比喻恩泽,这里指朝廷的恩惠。
  • 残黎:残存的百姓。
  • 刍牧:喂养牛羊,这里比喻照顾百姓。
  • 鼓鼙:古代军中乐器,这里指战争。
  • 兵革利:指兵器的锋利,比喻军事力量的强大。
  • 民志险山溪:比喻民众的心志像险峻的山溪一样难以预测。

翻译

在渡过黄河的车中,我即兴创作了这首诗,结合了新近和过去的所见所闻,表达了我对古今愿望和感慨的思考。

兵力和粮食总是难以两全,骄纵的子弟心情不悦,而饥饿的百姓则携带着希望。

朝廷不惜收纳那些流离失所的士兵,难道就没有恩惠给予那些残存的百姓吗?

长久以来,我们对待百姓就像喂养牛羊一样,而对于将帅的深思熟虑,我们仍在期待战争的结束。

在紧急情况下,我们只求军事力量的强大,却应该知道民众的心志像险峻的山溪一样难以预测。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深刻观察和忧虑。诗中,“骄子”与“饥子”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社会的不公与矛盾。同时,作者通过对“琼林收散卒”与“膏泽下残黎”的对比,表达了对朝廷政策的批评和对民众疾苦的同情。最后两句则警示统治者,不应只追求军事力量的强大,而忽视了民心的重要性。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展现了作者对时代问题的深刻洞察和人文关怀。

郭之奇

明广东揭阳人,字仲常。崇祯元年进士。累迁至詹事府詹事。后隐居南交山中,结茅屋数椽,著述其中。有《稽古篇》一百卷。 ► 190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