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开岩

不到天开岩,不见此山奇僻趣。辟如读书不读石鼓与丘坟,不知古人幻变突兀处。 石下常生有蒂云,石旁粘著无根树。骨格遒劲毛爪寒,山鬼吞声巨灵怖。 灵隐寺前万窍风,石公山上一方雾。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天开岩:地名,可能指某处自然景观。
  • 奇僻趣:奇特而偏僻的趣味。
  • 辟如:譬如,比如。
  • 石鼓与丘坟:指古代的石刻和古墓,这里比喻重要的文化遗产。
  • 幻变突兀处:变化莫测、出人意料的地方。
  • 有蒂云:云朵像有蒂一样,形容云朵附着在山石上。
  • 无根树:形容树木生长在岩石上,看似无根。
  • 骨格遒劲:形容山石结构坚固有力。
  • 毛爪寒:形容山石的形状或质感让人感到寒冷。
  • 山鬼吞声:形容山势险峻,仿佛有山鬼潜伏。
  • 巨灵怖:形容山势雄伟,令人感到畏惧。
  • 灵隐寺:位于杭州西湖附近的一座著名佛教寺庙。
  • 万窍风:形容风从山间无数洞穴中吹过。
  • 石公山:山名,具体位置不详。
  • 一方雾:一片雾气。

翻译

不到天开岩,就看不到这座山的奇特和偏僻的趣味。就像读书如果不读石鼓文和古墓碑,就不知道古人那些变化莫测、出人意料的地方。 山石下常生有蒂般的云朵,山石旁附着看似无根的树木。山石结构坚固有力,形状或质感让人感到寒冷,山势险峻仿佛有山鬼潜伏,雄伟得令人感到畏惧。 灵隐寺前风从山间无数洞穴中吹过,石公山上笼罩着一片雾气。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对比和比喻,生动地描绘了天开岩的独特景观。诗人用“读书不读石鼓与丘坟”来比喻不亲临天开岩就无法领略其奇趣,强调了实地体验的重要性。诗中“有蒂云”、“无根树”等形象描绘,展现了山石与自然元素的和谐共生,而“山鬼吞声”、“巨灵怖”则传达了山势的险峻与雄伟,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大自然的神秘与壮丽。

袁宏道

袁宏道

袁宏道,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湖广公安(今属湖北省公安县)人。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历任吴县知县、礼部主事、吏部验封司主事、稽勋郎中、国子博士等职,世人认为是三兄弟中成就最高者。他是明代文学反对復古运动主将,他既反对前後七子摹拟秦汉古文,亦反对唐顺之、归有光摹拟唐宋古文,认为文章与时代有密切关系。袁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由于三袁是荆州公安县人,其文学流派世称“公安派”或“公安体”。合称“公安三袁”。 ► 169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