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庵为一心隐斋上人题

古鎗百斛沸春雪,衲子如云谢不得。 堂头拊脾饭头饥,军持每注珠泉竭。 室中夜语秋花坠,举世三写乌焉字。 难将真药苦投人,衲衣偷裹菩萨泪。 宴息六度万行场,敷演水月空花戏。 观音妙法最难思,山僧功德不可议。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古鎗(qiāng):古代的大锅。
  • 百斛(hú):形容数量多,斛是古代的容量单位。
  • 衲子:指僧人,因僧人常穿补缀的衲衣。
  • 堂头:指寺庙的主持或高僧。
  • 拊脾:拍打胸膛,表示激动或感慨。
  • 军持:僧人的水瓶。
  • 珠泉:比喻清澈的泉水。
  • 六度:佛教术语,指六种修行方法,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 万行:指各种修行行为。
  • 敷演:详细讲述。
  • 水月空花:比喻虚幻不实的事物。
  • 观音妙法:指观音菩萨的教法。
  • 山僧:指在山中修行的僧人。

翻译

古鎗中沸腾的春雪般的水,众多僧人谢绝不了这盛情。 堂头高僧激动地拍打胸膛,饭头僧人却感到饥饿,僧人的水瓶常注满清澈的泉水。 室内夜谈中,秋花似乎随之坠落,人们多次传写文字,却常错写成“乌焉”。 难以将真正的苦药投给他人,僧人的衲衣下藏着菩萨的泪水。 在六度万行的修行场中休息,详细讲述那些如水月空花般的虚幻故事。 观音菩萨的妙法难以思量,山中僧人的功德不可估量。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寺庙中的生活场景,通过对比堂头高僧与饭头僧人的情感状态,展现了僧人们内心的复杂情感。诗中“古鎗百斛沸春雪”等句,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写,传达了寺庙生活的艰辛与僧人们的坚韧。最后两句则表达了对观音菩萨教法的崇敬以及对山中僧人修行功德的赞叹,体现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尊重。

袁宏道

袁宏道

袁宏道,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湖广公安(今属湖北省公安县)人。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历任吴县知县、礼部主事、吏部验封司主事、稽勋郎中、国子博士等职,世人认为是三兄弟中成就最高者。他是明代文学反对復古运动主将,他既反对前後七子摹拟秦汉古文,亦反对唐顺之、归有光摹拟唐宋古文,认为文章与时代有密切关系。袁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由于三袁是荆州公安县人,其文学流派世称“公安派”或“公安体”。合称“公安三袁”。 ► 169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