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元日到人日未有不阴时二首

支离海角氛尘际,偃蹇山幽卧病馀。 自向菁华窥物象,每从残缺度居诸。 生憎柳絮先春舞,不分梅花与岁除。 古往今来虽过隙,赤文绿字岂全虚。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支离:分散,破碎。
  • 海角:指极远的海边。
  • 氛尘:尘雾,比喻战乱或纷扰。
  • 偃蹇:高耸,高傲。
  • 菁华:精华,最美好的部分。
  • 物象:事物的形态或景象。
  • 残缺:不完整,有缺失。
  • 居诸:日月,时间。
  • 生憎:特别讨厌。
  • 柳絮:柳树的种子,带有白色绒毛。
  • 过隙:比喻时间过得很快,如同白驹过隙。
  • 赤文绿字:指古代的文字或书籍,这里比喻历史记载。

翻译

在遥远的海边,纷扰的尘世中,我孤独地生活,高傲地隐居在山中,病后余生。我总是从最精华的部分去观察事物的形态,常常在残缺不全中度过时光。我特别讨厌柳絮在春天之前就飘舞,不认同梅花与岁末的时光相符。古往今来,时间虽然过得飞快,但历史记载并非全是虚构。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感慨和对时间流逝的无奈。诗中,“支离海角氛尘际”描绘了诗人所处的环境,既遥远又充满纷扰;“偃蹇山幽卧病馀”则进一步以山中的隐居生活和病后的余生来象征诗人的孤傲与超脱。诗人在观察世界时,总是寻找最精华的部分,而在时间的流逝中,却常常感到不完整和残缺。诗的最后,诗人通过对柳絮和梅花的不同态度,以及对历史记载的思考,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深刻感慨和对历史真实的坚持。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和历史的深刻洞察。

郭之奇

明广东揭阳人,字仲常。崇祯元年进士。累迁至詹事府詹事。后隐居南交山中,结茅屋数椽,著述其中。有《稽古篇》一百卷。 ► 190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