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送宫谕赵先生之南大司成

词臣三命领成均,帝念留京典乐新。 不谓江山收丽藻,直将文物借陶钧。 宫衣暂辍金华席,江月晴分璧沼春。 谁向东都引奇士,青云高阁想平津。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宫谕:指宫中的教导官。
  • 南大司成:指南都国子监的祭酒,即国子监的主管官员。
  • 词臣:指文学侍从之臣,即专门负责撰写文辞的官员。
  • 成均:古代的大学,这里指国子监。
  • 丽藻:美丽的文辞,这里指优秀的文学作品。
  • 陶钧:古代制陶时所用的转轮,比喻培育人才。
  • 金华席:指华丽的宴席,这里比喻高官显贵的生活。
  • 璧沼:指国子监内的池沼,比喻学问的源泉。
  • 东都:指洛阳,东汉时期的都城。
  • 青云:比喻高官显贵。
  • 平津:指平津阁,东汉时期洛阳的一座著名学府。

翻译

赵先生作为宫中的教导官,被任命为南都国子监的主管官员,这是皇帝为了振兴留京的文化教育而做出的新安排。赵先生不仅能够从江山美景中汲取灵感,创作出美丽的文辞,更能够像制陶的转轮一样,培育出优秀的人才。他暂时放下了高官显贵的生活,来到国子监,与晴朗的江月和学问的源泉相伴。相信在东都洛阳,会有许多奇才被赵先生所吸引,他们将会在平津阁这样的学府中,追求高官显贵的梦想。

赏析

这首作品表达了对赵先生担任南都国子监祭酒的赞美和期待。诗中,“江山收丽藻”和“文物借陶钧”分别描绘了赵先生文学才华和教育才能,而“宫衣暂辍金华席,江月晴分璧沼春”则展现了赵先生放弃奢华生活,投身教育的决心。最后两句“谁向东都引奇士,青云高阁想平津”则寄寓了对赵先生未来能够吸引和培养更多人才的希望。整首诗语言典雅,意境深远,表达了对教育事业的崇高敬意和对人才的殷切期望。

区大相

明广东高明人,字用儒,号海目。区益子。善为文,下笔千言立就。万历十七年进士。初选庶吉士,累迁赞善、中允。掌制诰。居翰院十五年,与赵志皋、张位、沈一贯等有旧。赵等先后当国,大相皆引避不轻谒。后调南太仆寺丞,以疾归,卒。工诗词,皆严于格律,为明代岭南大家。有《太史集》、《图南集》、《濠上集》。 ► 157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