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敬叔送至赵家圩晚泊赠别

江路萧条兴更乘,扁舟岁暮旅怀增。 天边回雁犹冲雪,水上潜鳞渐负冰。 远戍孤烟吟塞笛,荒村独树引渔灯。 君今且作三湖长,厌向风尘问五陵。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萧条:冷落、荒凉。
  • 兴更乘:兴致更加高涨。
  • 扁舟:小船。
  • 岁暮:年末,年底。
  • 旅怀:旅途中的心情。
  • 回雁:回飞的雁群。
  • 潜鳞:潜在水中的鱼。
  • 负冰:背负着冰块。
  • 远戍:遥远的边防哨所。
  • 孤烟:孤零零的炊烟。
  • 塞笛:边塞的笛声。
  • 渔灯:渔船上的灯火。
  • 三湖长:指在三湖地区担任官职。
  • 风尘:指世俗的纷扰。
  • 五陵:指长安附近的五个陵墓,这里代指繁华的都市。

翻译

江边的路途显得冷清而荒凉,但我的兴致却更加高涨,乘坐着小船在年末的旅途中,我的心情也随之增加。天边的雁群还在冲破雪层飞回,水中的鱼儿则渐渐背负着冰块游动。遥远的边防哨所升起了孤零零的炊烟,伴随着边塞的笛声,荒凉的村落中,孤独的树木引导着渔船上的灯火。你现在在三湖地区担任官职,已经厌倦了世俗的纷扰,不再向往繁华的都市。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岁末江边的凄凉景象,通过“回雁冲雪”和“潜鳞负冰”等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旅途的感慨和对友人的告别之情。诗中“远戍孤烟”与“荒村独树”共同营造了一种边塞的孤寂氛围,而“渔灯”则增添了一丝温暖的光亮。结尾处,诗人以“三湖长”和“五陵”对比,表达了对友人远离尘嚣、安于现状的赞赏,同时也流露出自己对繁华世界的淡漠态度。

区大相

明广东高明人,字用儒,号海目。区益子。善为文,下笔千言立就。万历十七年进士。初选庶吉士,累迁赞善、中允。掌制诰。居翰院十五年,与赵志皋、张位、沈一贯等有旧。赵等先后当国,大相皆引避不轻谒。后调南太仆寺丞,以疾归,卒。工诗词,皆严于格律,为明代岭南大家。有《太史集》、《图南集》、《濠上集》。 ► 157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