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昆明池送陈守之昆阳

昆明几百里,其上滇城开。 地涌黔巫去,波浮金碧回。 长堤罗郡邑,高澨出楼台。 莲叶冲凫起,菱花拂镜回。 鱼形看似石,沙影辨疑灰。 汉帝穿池拟,荆臣建国来。 伏流江底合,摇楫浪前催。 作润资良守,何烦习战材。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昆明:指昆明池,位于今云南省昆明市。
  • 滇城:指昆明,古称滇。
  • 黔巫:指贵州一带,古称黔中。
  • 金碧:指金色的阳光和碧绿的水色。
  • (shì):水边。
  • (fú):野鸭。
  • 荆臣:指楚国的臣子。
  • 伏流:指潜藏的水流。
  • 摇楫:划桨。
  • :借助。
  • 习战材:指训练作战的士兵。

翻译

昆明池绵延数百里,其上便是滇城的开阔景象。 地上涌动着来自黔巫的河水,波光中映照着金碧辉煌。 长长的堤岸上罗列着郡邑,高楼大厦在水边耸立。 莲叶间野鸭惊起,菱花在镜面般的水面上轻拂。 鱼形石头看似游动的鱼,沙影中辨认出疑似灰烬。 汉帝挖掘此池,荆国的臣子在此建国。 潜藏的水流在江底汇合,划桨在浪前催促前行。 滋润这片土地需要贤良的守臣,何须再训练作战的士兵。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昆明池的壮阔景色和历史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池水的波光、岸边的建筑以及水中的生物,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诗中融入了对历史的回顾,提及汉帝和荆臣,增添了诗意的厚重感。结尾处提出对贤良守臣的期待,表达了对和平与治理的向往。

区大相

明广东高明人,字用儒,号海目。区益子。善为文,下笔千言立就。万历十七年进士。初选庶吉士,累迁赞善、中允。掌制诰。居翰院十五年,与赵志皋、张位、沈一贯等有旧。赵等先后当国,大相皆引避不轻谒。后调南太仆寺丞,以疾归,卒。工诗词,皆严于格律,为明代岭南大家。有《太史集》、《图南集》、《濠上集》。 ► 157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