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孰云:谁说。
- 闲旷:闲散、旷达。这里指长久无所作为。
- 保知寡:知音少,朋友少。
- 穷巷:偏僻简陋的小巷,这里可指代诗人的处境。
- 春条:春天的枝条。
- 秪(zhǐ):仅仅、只。
- 盈把:满把,一把。形容数量少。
- 鹏举:大鹏高飞。《庄子·逍遥游》中说大鹏乘风飞上九万里高空,这里代表远大的志向和成功。
- 歌牛下:指宁戚饭牛歌的典故,宁戚在喂牛时唱歌引起齐桓公的注意,后被重用 。这里是表达自己只愿在当下的处境自得其乐。
翻译
谁说我长久以来闲散无为呢,我本就深知自己知音稀少。住在这偏僻的小巷一事无成,春天的枝条我也只能握满一把。怎么能羡慕那大鹏展翅高飞呢,我暂且只想像宁戚一样在牛旁歌唱。由此可知古代的人啊,也有和我一样处境的人。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高适在困境中的感慨与思索。诗开篇通过“孰云久闲旷,本自保知寡”表明自己并非甘愿闲散,而是知音难觅、处境不佳。“穷巷独无成,春条秪盈把”生动地描写出生活的困窘与一事无成的无奈,用春天枝条盈把这一形象体现出路的狭窄寂寥。“安能羡鹏举,且欲歌牛下”转折自然,展现出诗人不盲目追求高远目标,而是选择在现实中自我安慰、安于现状的心境。最后“乃知古时人,亦有如我者”将自身境遇与古人相联系,拓宽了诗歌的意境,使诗人的孤愤之情有所寄托,表明自己的困境并非个例,体现出一种沧桑的历史感和自我慰藉。全诗用语朴实,情感真挚,从个人的落寞,伸展到对古今同类命运的感怀,读来耐人寻味 。

高适
高适,字达夫、仲武,汉族,唐朝渤海郡(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渤海县,世称高常侍。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有《高常侍集》等传世,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开封禹王台五贤祠即专为高适、李白、杜甫、何景明、李梦阳而立。后人又把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
► 260篇诗文
高适的其他作品
- 《 在哥舒大夫幕下请辞退托兴奉诗 》 —— [ 唐 ] 高适
- 《 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 》 —— [ 唐 ] 高适
- 《 宋中别司功叔各赋一物得商丘 》 —— [ 唐 ] 高适
- 《 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 》 —— [ 唐 ] 高适
- 《 东平路作三首 》 —— [ 唐 ] 高适
- 《 自武威赴临洮谒大夫不及因书即事寄河西陇右幕下诸公 》 —— [ 唐 ] 高适
- 《 三君咏其一魏郑公 》 —— [ 唐 ] 高适
- 《 钜鹿赠李少府 》 —— [ 唐 ] 高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