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山高

· 陆深
堂山高,风木何萧骚。中有壮士骨,英英不能销。昔日陈太丘,于今见其曹。 天台六邑地,淳风转漓浇。墓门多遗泪,过客思奠椒。 越山南,趋势如万蛟。左蟠右结,汇为土膏。煌煌灵芝秀其苗,千古万古堂山高。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萧骚: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 英英:形容气质或才华出众。
  • 陈太丘:指东汉时期的陈寔,因其墓在太丘,故称。
  • 淳风:淳朴的风俗。
  • 漓浇:指风俗变得浅薄。
  • 奠椒:古代祭祀时用花椒作为祭品,这里指进行祭祀。
  • :盘曲地伏着。
  • 土膏:肥沃的土地。
  • 煌煌:明亮辉煌的样子。
  • 灵芝:一种珍贵的药用真菌,常被视为吉祥的象征。

翻译

堂山高耸,风吹树木发出萧骚的声音。山中有壮士的遗骨,其英俊的气质和才华永不消逝。这里仿佛是昔日陈太丘的墓地,现在依然能感受到他的存在。

天台地区有六个县,原本淳朴的风俗已变得浅薄。墓门前留下了许多遗泪,过往的行人都会停下来思念并进行祭祀。

越山向南,地势如万条蛟龙般蜿蜒。左右盘曲,汇聚成一片肥沃的土地。这片土地上,明亮的灵芝秀出其苗,千秋万代,堂山依旧高耸。

赏析

这首作品以堂山为背景,通过描绘山的高耸、风的萧骚以及壮士遗骨的不朽,表达了对历史英雄的怀念和对淳朴风俗的向往。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万蛟”、“土膏”、“灵芝”等,展现了自然的壮丽与生命的顽强。通过对陈太丘墓地的提及,诗人寄托了对先贤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反映了社会风俗的变迁。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思考。

陆深

明松江府上海人,初名荣,字子渊,号俨山。弘治十八年进士二甲第一。授编修。遭刘瑾忌,改南京主事,瑾诛,复职。累官四川左布政使。嘉靖中,官至詹事府詹事。卒谥文裕。工书。有《俨山集》、《续集》、《外集》。 ► 146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