览镜七首

食柏生香事有征,吾生物化岂无凭。 笋乡嗜久枯同竹,梵夹翻多瘦亦僧。 荤血断来余紫蓼,衣冠抛尽只朱藤。 荒芜田业关何事,已种南湖十亩菱。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物化:指事物从有形到无形的转变,这里指生命的消逝。
  • 笋乡:指盛产竹笋的地方。
  • 梵夹:指佛教经典。
  • 荤血:指肉食。
  • 紫蓼:一种植物,这里可能指代素食。
  • 衣冠:指代世俗的服饰和身份。
  • 朱藤:一种植物,这里可能象征着超脱世俗的生活。
  • 南湖:地名,这里可能指诗人的故乡或隐居之地。
  • :一种水生植物,其果实可食用。

翻译

吃柏树的叶子,生出香气,这事情是有征兆的,我的生命消逝难道没有依据吗? 在盛产竹笋的地方,我长期嗜好竹笋,以至于身体干枯如同竹子,翻阅佛教经典多了,身体瘦弱也像僧人。 断绝了肉食,只剩下紫蓼这样的素食,抛弃了世俗的服饰和身份,只剩下朱藤这样的植物。 荒芜的田地与我何干,我已经在南湖种下了十亩的菱角。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超脱和对自然生活的向往。诗中通过对比“食柏生香”与“物化无凭”,“笋乡嗜竹”与“梵夹瘦僧”,“荤血断余紫蓼”与“衣冠抛尽朱藤”,展现了诗人从物质到精神,从世俗到超脱的转变。最后一句“已种南湖十亩菱”更是直接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世俗的彻底抛弃。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然生活的深切向往。

陶望龄

陶望龄

明浙江会稽人,字周望,号石篑。陶承学子。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编修,累官国子祭酒。好王守仁学说,以讲学著称。卒谥文简。有《解庄》、《水天阁集》、《歇庵集》。 ► 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