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阳石屏歌喻太守子乾所惠

· 陆深
岐阳之民像侯德,远致山中一片石。依稀宛见城郭面,彷佛尚带山川迹。 一从乘骢换五马,雾渚烟村坐来隔。摩挲三复如有情,指麾从吏贻江滨。 长卿多病枕书卧,惊起门外高嶙峋。倒履相迎问来使,开椷再拜生阳春。 荷侯此惠百感集,愧我家徒四壁立。忽焉屋底开暮晴,摇荡虚无翠寒湿。 新恩旧惠俱在眼,万壑千岩互相入。滇南大理空自珍,江上数峰尤绝伦。 天然飞走肖麟凤,瑟尔瑩润同瑶珉。坐当保障屹不动,岂免睹物终怀人。 自是侯家有馀积,留待他年隔朝席。泥金孔雀映芙蓉,郎君近作乘龙客。 胡为致之向儒素,恐使湘灵动深惜。君不见唐朝太宗重畿甸,遍题姓字留宸眷。 天生异质当大用,安得随君献入光明殿。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岐阳:地名,今陕西省岐山县。
  • 石屏:石制的屏风。
  • 乘骢:骑着青白色的马,指官员出行。
  • 五马:古代官员的代称,五马分尸的典故。
  • 雾渚烟村:形容景色朦胧,有雾气和炊烟的村落。
  • 摩挲:用手轻轻摩擦。
  • 指麾:指挥。
  • :赠送。
  • 长卿:司马相如的字,此处可能指作者自己。
  • 嶙峋:形容山石突兀、重叠。
  • 开椷:打开信封。
  • 阳春:温暖的春天。
  • 家徒四壁:形容家境贫寒,只有四面墙壁。
  • 虚无:空旷无物。
  • 瑟尔:形容声音清脆。
  • 瑶珉:美玉。
  • 保障:坚固的屏障。
  • 睹物终怀人:看到物品就会想起人。
  • 泥金:用金粉装饰。
  • 乘龙客:比喻有才华的人。
  • 儒素:儒家的清贫生活。
  • 畿甸:京城附近的地区。
  • 宸眷:皇帝的眷顾。
  • 光明殿:皇宫中的殿堂。

翻译

岐阳的百姓敬仰太守的德行,远道而来献上山中的一块石屏。这块石屏依稀可见城市的轮廓,仿佛还带着山川的痕迹。自从太守换乘五马,那些雾气缭绕的村落就变得遥远。我反复摩挲这块石屏,仿佛与它有了情感,指挥随从将它送到江边。我这多病之身,突然看到门外高耸的山石,急忙迎接来使,打开信封,感受到春天的温暖。感激太守的恩惠,我心中百感交集,愧疚自己家境贫寒。忽然间,屋内仿佛开启了晴朗的傍晚,石屏上的景色摇曳生姿,翠绿而湿润。新旧恩惠都在眼前,万壑千岩交相辉映。滇南的大理石虽然珍贵,但江边的这几座山峰更是无与伦比。石屏上的飞禽走兽栩栩如生,如同美玉般晶莹润泽。它稳如泰山,看到它总会想起太守。太守家境富裕,留下这块石屏,等待将来在朝堂上展示。金色的装饰映衬着芙蓉,太守的儿子最近成了有才华的人。为何要将它赠给清贫的儒生,恐怕会让湘水之神深感惋惜。你没看到唐朝太宗重视京城附近,留下姓名以示皇帝的眷顾。天生的异质应当有大用,怎能随我献入皇宫的光明殿呢?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对岐阳石屏的描写,表达了对太守的敬仰和感激之情。诗中,“岐阳之民像侯德,远致山中一片石”直接点明了石屏的来历和意义,而“摩挲三复如有情”则表现了作者对石屏的珍视和情感。诗的后半部分通过对石屏的赞美,间接表达了对太守的赞美和对自己境遇的感慨。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和对恩人的感激之情。

陆深

明松江府上海人,初名荣,字子渊,号俨山。弘治十八年进士二甲第一。授编修。遭刘瑾忌,改南京主事,瑾诛,复职。累官四川左布政使。嘉靖中,官至詹事府詹事。卒谥文裕。工书。有《俨山集》、《续集》、《外集》。 ► 146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