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湘

三闾憔悴日,自作大招辞。 万古哀时命,遗声在本支。 美人殊未作,宗国已频移。 谁忍为渔父,烟波任所之。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三闾:指屈原,因其曾任三闾大夫,故称。
  •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精神不振。
  • 大招辞:指屈原所作的《大招》,是一篇招魂的辞赋。
  • 遗声:指屈原的诗作,流传下来的声音。
  • 本支:指屈原的家族和后代。
  • 美人:指屈原,也指贤人或所怀念的人。
  • 宗国:指楚国,屈原的祖国。
  • 频移:频繁变动,指楚国政治上的不稳定。
  • 渔父:指《楚辞·渔父》中的渔父,象征隐逸的生活态度。
  • 烟波:指江湖之上,烟雾笼罩的水面。

翻译

在屈原憔悴不堪的日子里,他自创了《大招》这篇辞赋。万世之后,人们依然哀叹他的命运,他的诗作至今仍在他的家族和后代中流传。那些贤人还未出现,他的祖国已经频繁变动。谁能忍心成为那个渔父,在江湖的烟波中任由自己漂泊。

赏析

这首作品表达了对屈原的深切同情和敬仰。诗中,“三闾憔悴日”描绘了屈原的悲惨境遇,“自作大招辞”则展现了他的文学才华。后两句“万古哀时命,遗声在本支”,既表达了对屈原命运的哀叹,也强调了他的诗作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最后两句则通过对比屈原的遭遇和渔父的逍遥,抒发了对屈原不幸遭遇的同情,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屈大均对屈原的深刻理解和崇高敬意。

屈大均

屈大均

明末清初广东番禺人,初名绍隆,字介子,号翁山。明末诸生。清初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后为僧,名今种,字一灵、骚馀。中年仍改儒服,用今名。足迹遍及江浙与北方各省。诗与陈恭尹、梁佩兰称岭南三家。有《翁山文外、诗外》、《广东新语》、《四朝成仁录》等。均乾隆朝严禁之书。 ► 673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