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僧义和二首

· 王寂
瘦权平昔事风骚,痛矣吟魂不可招。 庙里香炉从此去,杖头明月更谁挑。 云披山顶浮螺髻,风鼓松声振海潮。 他日东坡作真供,石泉槐火忆参寥。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瘦权:指诗人自己,权是诗人的字。
  • 风骚:指诗歌创作。
  • 吟魂:指诗人的灵魂,这里指已故的僧人义和。
  • 庙里香炉:寺庙中的香炉,象征着僧人的修行生活。
  • 杖头明月:杖头挂着的灯笼,象征着僧人的智慧和指引。
  • 螺髻:山峰的形状,像螺壳一样的发髻。
  • 海潮:海浪的声音,这里比喻松涛声。
  • 真供:真实的供品,指东坡(苏轼)将来可能为僧人义和所做的供奉。
  • 石泉槐火:石缝中的泉水和槐树下的火,象征着清静的修行环境。
  • 参寥:指僧人义和,参寥是他的法号。

翻译

我平日里热衷于诗歌创作,如今却痛苦地感到,那位僧人的灵魂已无法召唤回来。 他离开了寺庙,香炉旁再无他的身影,杖头挂着的明月,今后又有谁来挑起? 云雾缭绕的山顶,山峰如螺髻般浮现,风鼓动松树,发出如海潮般的声响。 将来有一天,东坡或许会为他献上真实的供品,我将在石泉槐火旁,回忆起与参寥的往事。

赏析

这首诗是王寂为悼念已故僧人义和而作。诗中,王寂表达了对义和的深切怀念和对其逝去的悲痛。通过描绘寺庙的香炉、杖头的明月等意象,诗人传达了对义和修行生活的敬仰和对其智慧的怀念。后两句则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寄托了对未来的希望和对过去的回忆,展现了诗人对义和的深厚情感。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体现了王寂对友人的深切哀思和对诗歌艺术的精湛掌握。

王寂

金蓟州玉田人,字元老。海陵王天德二年进士。世宗大定初,为太原祁县令,调真定少尹,兼河北西路兵马副都总管,迁通州刺史,兼知军事。累官中都路转运使。以诗文名。有《拙轩集》。 ► 28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