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自闽中北还舟行过常秀间卧听棹歌殊有惬予心者每一句发端以声和之者三扣其辞语敷浅而鄙俚曾不若和声之欢亮也因变而作十二阕且道其传送艰苦之状亦刘连州竹枝之意云

· 王恽
今秋湖泺两相通,差遣虽频力易攻。度险却防连夜发,溯流还怕打头风。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闽中:指今福建省一带。
  • 北还:向北返回。
  • 棹歌:船歌,船夫划船时唱的歌。
  • :满足,称心。
  • 敷浅:浅显,不深刻。
  • 鄙俚:粗俗,不高雅。
  • 欢亮:欢快响亮。
  • 变而作:改变原来的形式而创作。
  • 十二阕:十二首曲子。
  • 传送:传递,传达。
  • 艰苦之状:艰难困苦的情况。
  • 刘连州竹枝:指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竹枝词》,其内容多反映民间生活。
  • 湖泺:湖泊。
  • 差遣:派遣,指被派遣的任务。
  • 力易攻:力量容易施展。
  • 度险:渡过险境。
  • 连夜发:连夜出发。
  • 溯流:逆流而上。
  • 打头风:迎面而来的风,比喻困难或阻碍。

翻译

我从福建向北返回,乘船经过常州和秀州之间,躺在船上听着船夫们唱的船歌,感到非常满足。每首歌的开头都有三声和谐的和声,但歌词却浅显粗俗,不如和声那样欢快响亮。因此我改变了原来的形式,创作了十二首曲子,同时也描述了传递这些歌曲的艰难情况,这也有点像刘禹锡的《竹枝词》所表达的意思。

今年秋天,湖泊之间相互连通,虽然被派遣的任务频繁,但力量容易施展。为了渡过险境,我们连夜出发,逆流而上时还担心迎面而来的风。

赏析

这首作品描述了作者从福建北归途中的所见所感,通过对船歌的欣赏和创作,表达了对民间文化的喜爱和对旅途艰辛的感慨。诗中“湖泺两相通”描绘了秋日湖泊的景象,而“度险却防连夜发,溯流还怕打头风”则生动地表现了旅途的艰难和不易。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展现了作者的艺术才华,也反映了其对生活的深刻体验。

王恽

王恽

元卫州汲县人,字仲谋。世祖中统元年为左丞姚枢征,为详议官。至京师,上书论时政,擢中书省详定官。累迁为中书省左右司都事。在任治钱谷,擢材能,议典礼,考制度,为同僚所服。至元五年,建御史台,首拜监察御史。后出为河南、河北、山东、福建等地提刑按察副使。至元二十九年见世祖于柳林宫,上万言书,极陈时政,授翰林学士。成宗即位,加通议大夫,知制诰,参与修国史,奉旨纂修《世祖实录》。恽师从元好问,好学善为文,也能诗词。有《秋涧先生大全集》。 ► 48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