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十四日梅雨始通走笔二十韵
迩日岂无雨,东有西或无。
有亦仅鸣瓦,不肯鸣庭除。
檐声尚难滴,况望浮沟渠。
滂沱靡后继,霹雳空先驱。
山田半未莳,莳早青苗枯。
切虑旱势迫,莫办暑气苏。
去岁当此际,浙乡渺为湖。
穷冬六十日,所至雪塞途。
无乃天力竭,有如酒家垆。
瓮盎夙倾倒,遂绝来者沽。
或谓帝有赫,岂忍氓毕屠。
久蓄必大泄,勿遽宜少须。
邻寺钟鼓晦,顿与常时殊。
果即骤倾注,屋漏衣巾濡。
平明视荒园,破鞋涉泥途。
讵惜葵卉仆,但喜豆叶腴。
西溪报桥断,渡舫若小纡。
遥想农出野,蓑笠争奔趋。
吾虽乏良畴,窘饥意已纾。
天下免沟瘠,敢叹瓶无储。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迩日(ěr rì):近日,最近的日子。
- 鸣瓦:指雨点打在瓦片上的声音。
- 庭除:庭院和台阶。
- 滂沱(pāng tuó):形容雨下得很大。
- 霹雳(pī lì):雷声。
- 莳(shì):种植。
- 暑气苏:暑气得以缓解。
- 浙乡渺为湖:指浙江地区因雨水过多而变成湖泊。
- 穷冬:严冬。
- 塞途:阻塞道路。
- 天力竭:天意或自然的力量耗尽。
- 酒家垆(lú):酒店的酒坛。
- 瓮盎(wèng àng):大型的陶制容器,这里比喻雨水。
- 倾倒:倒空。
- 来者沽:后来的顾客买酒。
- 帝有赫:指天帝的威严或力量。
- 氓毕屠:百姓遭受屠杀,比喻严重的灾害。
- 大泄:大量释放,这里指大量降雨。
- 少须:稍等。
- 晦(huì):昏暗。
- 倾注:倾盆而下。
- 屋漏:屋顶漏水。
- 平明:天亮时。
- 讵惜(jù xī):岂惜,不吝惜。
- 葵卉仆:葵花倒伏。
- 豆叶腴(yú):豆叶肥美。
- 舫(fǎng):小船。
- 纡(yū):曲折,绕远。
- 蓑笠(suō lì):蓑衣和斗笠,农民的雨具。
- 良畴(chóu):肥沃的田地。
- 窘饥:困于饥饿。
- 意已纾(shū):心情已经缓解。
- 沟瘠(jí):沟壑中的尸体,比喻饥荒。
- 瓶无储:瓶中没有储存,指家中无粮。
翻译
近日并非没有雨,东边有雨西边无。即使有雨也只是打在瓦片上,不会落到庭院和台阶。檐下的声音几乎听不到滴水声,更不用说看到水流入沟渠了。大雨没有持续,雷声却先响起来。山田一半还未种植,早种的青苗已经枯萎。我深感忧虑旱情紧迫,暑气难以缓解。去年这个时候,浙江地区变成了湖泊。整个冬天六十天,到处都是雪封路。难道是天意耗尽,就像酒家的酒坛倒空了一样。大型的陶制容器早已倒空,再也没有雨水供应。有人认为天帝威严,怎会忍心让百姓遭受屠杀。久蓄之后必有大量释放,我们只需稍等。邻近的寺庙钟鼓声变得昏暗,与平常大不相同。果然,雨突然倾盆而下,屋顶漏水,衣巾都湿了。天亮时看荒园,破鞋踏过泥泞的路。不吝惜倒伏的葵花,只欣喜豆叶肥美。西溪的桥断了,渡船绕远路。遥想农民出野外,披着蓑衣斗笠争相奔走。我虽缺少肥沃的田地,但饥饿的心情已经缓解。天下免于饥荒,我敢叹家中无粮。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旱灾后的期盼与雨水的到来,通过对比去年浙江地区的水灾和今年的旱情,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灾害的深切忧虑和对雨水的渴望。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景象和生动的比喻,如“酒家垆”、“瓮盎倾倒”等,形象地描绘了旱情的严重和雨水的珍贵。结尾处,作者虽然自叹家中无粮,但更关心天下百姓的安危,体现了其深厚的同情心和责任感。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展现了元代诗人方回对民生的深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