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孝猿图
攫果实饥嗛,三声泪沾裳。
尼居曾子侍,宁甘读此章。
不食痛所生,乃能善居丧。
林端有返哺,未敌乌衣郎。
面故可颜彪,臂岂徒李广。
泣血同高柴,托音异原壤。
谓当葬其母,山林纵之往。
勿复绊诸笼,充此儿女赏。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攫 (jué):抓取。
- 嗛 (qiàn):满足口腹之欲。
- 尼居:指孔子。
- 曾子:孔子的弟子。
- 颜彪:指颜回,孔子的弟子。
- 李广:汉代名将。
- 高柴:孔子的弟子,以孝闻名。
- 原壤:孔子的弟子,以孝闻名。
- 绊 (bàn):束缚。
翻译
抓取果实以满足饥饿,三声哀鸣泪湿衣裳。 孔子曾与曾子同坐,难道不愿读这篇章? 不吃食物因痛惜所生,方能善于守丧。 林间有反哺之鸟,仍不及乌衣少年。 面容可比颜回,手臂不输李广。 泣血与高柴同悲,托音却与原壤异。 应当葬其母,山林任其自由去往。 不要再将它束缚于笼中,满足这儿女的赏玩。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描绘孝猿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孝道的推崇和对自然生灵的同情。诗中,“攫果实饥嗛,三声泪沾裳”生动描绘了孝猿的悲惨境遇,而“尼居曾子侍,宁甘读此章”则借孔子与曾子的典故,强调了孝道的重要性。后文通过对颜回、李广等历史人物的比喻,以及与高柴、原壤的对比,进一步抒发了对孝猿的同情与对自由的向往。最后,作者呼吁不应将孝猿束缚于笼中,而应让其回归自然,体现了对生命尊严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