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述明居士燕道觉归东林

· 方回
君不见钱塘西湖三贤堂,林苏宋人白傅唐。三贤生本不相识,死乃异代同蒸尝。 又不见吴江垂虹三高祠,鸱夷一舸浮西施。天随陆子玄真子,求志逃名非一时。 何似庐山东林三大老,生偶同时不同道。道若不同同中心,香炉峰下足幽讨。 雁门法师禅非禅,虎溪道士仙非仙。栗里先生醉非醉,三方寸地通一天。 妥灵犹想当时笑,鼎立宇宙胆相照。借问此笑笑者何,别有丹青不传妙。 述明弃官归东林,玉帝降敕荣冠簪。羽衣似与儒释异,所不异者胸中心。 我谓不须较同异,亦勿强求笑中意。天下至今知几晋法当忘言,祖述渊明醉还醉。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蒸尝:祭祀。
  • 鸱夷:古代盛酒器。
  • 天随:指陆龟蒙,唐代文学家,号天随子。
  • 玄真子:指张志和,唐代道士,号玄真子。
  • 香炉峰:庐山的一座山峰。
  • 雁门法师:指慧远,东晋高僧,曾在庐山建立东林寺。
  • 虎溪道士:指陆修静,东晋道士,曾在庐山修道。
  • 栗里先生:指陶渊明,东晋诗人,隐居于庐山栗里。
  • 妥灵:安放神灵。
  • 鼎立:比喻三者并立。
  • 羽衣:指道士的服装。
  • 祖述:效法,遵循。

翻译

你看不见钱塘的西湖有三贤堂,林苏宋是宋朝人,白傅是唐朝人。这三位贤人生前并不相识,死后却在不同的时代受到同样的祭祀。

又看不见吴江的垂虹有三高祠,鸱夷载着西施漂浮。天随陆子玄真子,他们求志逃名并非一时之举。

何似庐山东林的三大老,他们生在同一时代却走不同的道路。虽然道路不同,但他们的中心思想是一致的,香炉峰下足以探寻幽深之道。

雁门法师慧远禅非禅,虎溪道士陆修静仙非仙。栗里先生的陶渊明醉非醉,三者心灵相通如同天地。

安放神灵时仿佛还能听到他们当时的笑声,三者鼎立于宇宙,胆识相照。请问这笑声中包含了什么,别有丹青难以传达的妙处。

述明弃官归东林,玉帝降旨荣耀加身。他的羽衣虽与儒释不同,但他的内心与他们无异。

我认为不必计较同异,也不必强求笑中的意义。天下至今知几晋法当忘言,效法渊明醉还醉。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上几位贤人、高僧、道士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不同道路、不同信仰但心灵相通的赞美。诗中提到的三贤堂、三高祠、东林三大老,都是历史上著名的人物,他们虽然生在不同时代,走不同道路,但都在各自的领域内达到了极高的成就。作者通过这些人物的对比,强调了内心的相通和精神的共鸣,认为这才是最重要的。同时,诗中也透露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自由的情怀,体现了作者对精神追求的重视。

方回

元朝诗人、诗论家。方回节操无可言者,为世所讥,然善论诗文,论诗主江西派,为江西诗派殿军(参见《中国文学史·第三卷·第六编·元代文学》)。字万里。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南宋理宗时登第,初以《梅花百咏》向权臣贾似道献媚,后见似道势败,又上似道十可斩之疏,得任严州(今浙江建德)知府。元兵将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论,及元兵至,又望风迎降,得任建德路总管,不久罢官,即徜徉于杭州、歙县一带,晚年在杭州以卖文为生,以至老死。 方回罢官后,致力于诗,选唐、宋近体诗,加以评论,取名《瀛奎律髓》,共49卷。 ► 28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