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禊帖图

· 方回
永和九年晋癸丑,禊帖至今家家有。 遗墨一纸出昭陵,摹本宇宙同不朽。 甲子循环十六周,甫近千岁未为久。 之字二十我谛观,谁绘此图誇妙手。 晋人之学吾能□,□以庄子为六经。 大同小异立议论,漆园遗意入兰亭。 七情静动应万事,一气聚散钟千形。 乐极必悲生必死,倏开忽阖风天萤。 岂不痛哉逸少语,畏怖生老病死苦。 掇拾释氏之绪馀,惴惴其慄有如许。 颜瓢致乐悲安在,曾箦临死生焉□。 短中求长断斯文,翰墨高名万万古。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禊帖(xì tiě):古代的一种书法作品,特指晋代王羲之的《兰亭序》。
  • 昭陵:指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这里借指唐太宗。
  • 摹本:模仿原作的复制品。
  • 甲子循环:中国古代以天干地支纪年,每六十年一个循环。
  • 谛观(dì guān):仔细观察。
  • 漆园遗意:指庄子的思想,庄子曾隐居漆园。
  • 倏开忽阖(shū kāi hū hé):形容变化迅速,倏忽即逝。
  • 掇拾(duō shí):拾取,收集。
  • 释氏之绪馀(shì shì zhī xù yú):指佛教的教义。
  • 惴惴其慄(zhuì zhuì qí lì):形容非常害怕的样子。
  • 颜瓢致乐(yán piáo zhì lè):指颜回的简朴生活态度。
  • 曾箦临死(zēng zé lín sǐ):曾子临终时整理床席的故事。

翻译

永和九年是晋朝的癸丑年,《兰亭序》至今家家都有。从昭陵中取出的一纸遗墨,摹本遍布宇宙,同不朽。甲子循环十六周,将近千岁并不算久远。我仔细观察这二十个“之”字,谁绘制了这幅图画,夸耀其妙手。晋人的学问我能理解,他们以庄子的思想为六经。大同小异的议论,将漆园的遗意融入兰亭。七情静动应对万事,一气聚散呈现千形。乐极必悲,生必死,变化迅速如风天萤。逸少的话岂不痛哉,他畏惧生老病死的苦。收集释氏的教义,感到非常害怕。颜回的简朴生活乐趣何在,曾子临终时整理床席,生死何在。短中求长,断定此文,翰墨的高名将流传万古。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对《兰亭序》的历史回顾,展现了晋代文化的深远影响。诗中,“禊帖至今家家有”一句,既表达了对《兰亭序》流传之广的赞叹,也隐含了对晋代文化的推崇。诗人通过对“之”字的观察,引出了对晋人学问的思考,以及对庄子思想的尊重。诗的后半部分,通过对生死、变化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释氏教义的敬畏。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既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对人生的深刻反思。

方回

元朝诗人、诗论家。方回节操无可言者,为世所讥,然善论诗文,论诗主江西派,为江西诗派殿军(参见《中国文学史·第三卷·第六编·元代文学》)。字万里。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南宋理宗时登第,初以《梅花百咏》向权臣贾似道献媚,后见似道势败,又上似道十可斩之疏,得任严州(今浙江建德)知府。元兵将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论,及元兵至,又望风迎降,得任建德路总管,不久罢官,即徜徉于杭州、歙县一带,晚年在杭州以卖文为生,以至老死。 方回罢官后,致力于诗,选唐、宋近体诗,加以评论,取名《瀛奎律髓》,共49卷。 ► 28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