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高

· 沈周
庐山高,高乎哉!郁然二百五十里之盘距。岌乎二千三百丈之,谓即敷浅原。 培何敢争其雄?西来天堑濯其足,云霞旦夕吞吐乎其胸。 回崖沓嶂鬼手擘,涧道千丈开鸿。瀑流淙淙泻不极,雷霆殷地闻者耳欲聋。 时有落叶于其间,直下彭蠡流霜虹。金膏水碧不可觅,石林幽黑号绿熊。 其阳诸峰五老人,或疑纬星之精隳自空。陈夫子,今仲弓,世家庐之下,有元劂祖迁江东。 尚知庐灵有默契,不远千里钏于公。公亦西望怀故都,便欲往依五老巢云松。 昔闻紫阳祀六老,不妨添公相与成七翁。我常游公门,仰公弥高庐。 不崇丘园肥遁七十淫,著作白发如秋蓬。文能合坟诗合雅。 自得乐地于其中。荣名利禄云过眼,上不作书自荐,下不公相通。 公乎!浩荡在物表,黄鹄高举凌天风。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岌(jí):山高的样子。
  • 敷浅原:庐山的古名。
  • 堑(qiàn):壕沟。
  • 沓嶂:重叠的山峰。
  • 擘(bò):分开。
  • 鸿:这里指山洞、峡谷。
  • 淙淙(cóng cóng):流水的声音。
  • 殷(yǐn):震动。
  • 彭蠡(lǐ):鄱阳湖的古称。
  • 膏(gāo):油脂。
  • 隳(huī):坠落。
  • 劂(jué):雕刻。这里用作人名。
  • 钏(chuàn):用珠子或玉石等穿起来做成的镯子,这里指拜访。
  • 紫阳:朱熹的别号。
  • 肥遁(dùn):指退隐。

翻译

庐山高啊,真的高啊!气势磅礴地盘踞着二百五十里的地域。高耸的山峰有二千三百丈之高,据说这里就是敷浅原。 那低矮的山丘怎敢与它争雄伟呢?西边来的天然壕沟像为它洗脚,早晚的云霞在它的胸口吞吐。 曲折的悬崖和重重叠叠的山峰像是鬼斧神工劈开的,山涧道路上千丈深,像是开辟的鸿洞。瀑布的水流哗哗流淌没有尽头,雷霆的声音震动大地,让听到的人耳朵都要聋了。 时常有落叶在瀑布中,径直落下流入鄱阳湖,如流霜的彩虹。珍贵的膏液和碧绿的水难以寻觅,石林幽暗漆黑,被称为绿熊。 那南面的山峰有五老峰,有人怀疑是天上的星宿之精从空中坠落。陈夫子,如今的仲弓,世代居住在庐山之下,其祖先从元劂迁到江东。 尚且知道庐山的神灵有默契,不远千里去拜访公。公也向西遥望怀念故都,就想要前往依傍五老峰,在云松之间筑巢。 过去听说朱熹祭祀六老,不妨加上公一起成为七翁。我常常在公的门下走动,仰望公,觉得庐山更加高大。 不崇尚在山丘田园中退隐,即使七十岁了还在忙碌,著作等身,头发像秋天的蓬草一样白。文章能符合《三坟》《五典》,诗歌能符合雅正的标准。 在其中自得其乐。荣华名利如同过眼云烟,上不写信自我推荐,下不与官员勾结。 公啊!心胸宽广,超然物外,像黄鹄一样高举,直上蓝天,迎着风飞翔。

赏析

这首诗以磅礴的气势描绘了庐山的雄伟高大和神秘壮丽。诗中通过对庐山的地理位置、自然景观、历史文化等方面的描写,展现了庐山的独特魅力。诗人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如“回崖沓嶂鬼手擘”“瀑流淙淙泻不极,雷霆殷地闻者耳欲聋”等,生动地表现了庐山的险峻和瀑布的壮观。同时,诗中还提到了与庐山相关的人物和故事,如五老峰的传说、陈夫子的世家等,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内涵。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庐山的敬仰和对人生的思考,体现了诗人超脱世俗的情怀和追求。

沈周

沈周

沈周(1427年-1509年)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竹居主人等,明朝画家,吴门画派的创始人,明四家之一,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明宣德二年,卒于明正德四年,享年八十二岁(虚八十三岁)。不应科举,专事诗文、书画,是明代中期文人画“吴派”的开创者,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传世作品有《庐山高图》、《秋林话旧图》、《沧州趣图》。著有《石田集》、《客座新闻》等。 ► 107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