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花二首

· 沈周
扑面吹衣雪点晴,乱纷纷地亚夫营。 借风为力终无赖,与水何缘却托生。 看雀啅金新蕊破,爱蜂撩玉小团轻。 踏歌女子空连臂,唤不归来信薄情。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杨花:即柳絮。
  • 扑面吹衣:形容柳絮飘飞,落在衣服上。
  • 雪点晴:比喻柳絮像雪一样点缀在晴朗的天空。
  • 地亚夫营:地亚夫,疑为地名,具体不详;营,指军营。这里形容柳絮乱飞,如同军营中的景象。
  • 借风为力:依靠风的力量。
  • 终无赖:终究是不可靠的。
  • 与水何缘:与水有什么关系。
  • 却托生:反而依托于水而生。
  • 看雀啅金新蕊破:啅(zhuó),鸟啄食;金新蕊,指新开的花蕊。形容鸟儿啄食新开的花蕊。
  • 爱蜂撩玉小团轻:撩(liāo),挑逗;玉小团,形容花蕊小巧如玉。形容蜜蜂挑逗小巧如玉的花蕊。
  • 踏歌女子空连臂:踏歌,古代一种边跳边唱的舞蹈;空连臂,形容女子跳舞时手臂相连,但内心空虚。
  • 唤不归来信薄情:唤不归来,指无法唤回;信薄情,指确实薄情。形容女子薄情,无法被唤回。

翻译

柳絮如雪花般扑面而来,点缀着晴朗的天空,乱纷纷地飞舞,仿佛是地亚夫军营中的景象。它们借助风的力量,终究是不可靠的,与水又有什么关系,反而依托于水而生。看那鸟儿啄食着新开的花蕊,蜜蜂挑逗着小巧如玉的花蕊。踏歌的女子们手臂相连,内心却空虚无比,无法唤回她们,确实是薄情啊。

赏析

这首作品以柳絮为切入点,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描绘,展现了春天的景象和情感。诗中,“扑面吹衣雪点晴”一句,既描绘了柳絮的轻盈飘逸,又赋予了它们如雪般的纯洁美感。后文通过对柳絮与风、水关系的探讨,以及对鸟儿、蜜蜂与花蕊互动的描写,进一步丰富了春天的画面。结尾处,诗人借踏歌女子的形象,抒发了对薄情之人的无奈和感慨,使诗歌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

沈周

沈周

沈周(1427年-1509年)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竹居主人等,明朝画家,吴门画派的创始人,明四家之一,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明宣德二年,卒于明正德四年,享年八十二岁(虚八十三岁)。不应科举,专事诗文、书画,是明代中期文人画“吴派”的开创者,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传世作品有《庐山高图》、《秋林话旧图》、《沧州趣图》。著有《石田集》、《客座新闻》等。 ► 1070篇诗文

沈周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