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石状

· 沈周
望望秦馀杭,首尾行不了。 大石突其居,翘然一拳挢。 山体厚藏骨,吐秀此特表。 正类抱中婴,头顶露于褓。 形大气则散,趣足在于小。 其深虽未即,远观已自好。 顷来莫能穷,继至敢草草。 循墙道林麓,记曲乃遗杳。 登登觉向峻,渐渐驾木杪。 猊峰据门左,呵禁口欲咬。 有磴沿百级,有殿嵌山造。 并殿跨偃石,悬身龙袅矫。 行人自其下,恍惚怖四爪。 转高蹐其背,股慄身亦掉。 镇脑结佛亭,所仗力可扰。 四壁满题句,贵贱成杂扫。 同游惩涉险,旋踵促及早。 次寻岩间寮,蜂房互窈窕。 缘势尽西向,局地窄接缭。 云栈中贯穿,所历平地少。 山静日自长,石瘠人亦槁。 坐僻觊居安,传奇被游搅。 阳厓诧唇掀,阴窦疑目窅。 虚含风飂飂,湿映云稍稍。 众绉不可熨,乱舋龟拆兆。 层叠百宝合,正绀或厕缥。 亘此金刚座,千古不可剿。 危椒压屋脊,雷雨常怯倒。 草木亦作怪,牢络万藤茑。 苍松长深根,本矮枝节老。 斜见山桃花,微红映丛筱。 草异传多药,采掇未谙晓。 欲宿偿三过,衾裯悔忘抱。 既夕气更佳,延月象倍皎。 尚欠一踏雪,意先有璚岛。 情状要细述,言语未获巧。 不期诸?嵬,拄腹早韫藁。 宛然紫芙蓉,为我一手拗。 东坡昔袖去,援例我非狡。 山僧苦著相,便觉生烦恼。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秦馀杭: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 翘然:高耸的样子。
  • :举起,翘起。
  • :婴儿的包被。
  • :小步行走。
  • :树梢。
  • :狮子。
  • 窈窕:形容深远曲折。
  • :裂缝。
  • :淡青色。
  • :消灭,除去。
  • :一种寄生植物。
  • :小竹子。
  • 璚岛:传说中的仙岛。
  • ?嵬:山高的样子。
  • 韫藁:蕴藏,积累。

翻译

望着秦馀杭山,山脉连绵不绝。一块大石突出在其间,高耸如拳头般翘起。山体厚重,藏有骨架,这块大石特别显眼。它像一个被包裹的婴儿,头顶露出在包被之外。形状虽大,但气势不散,趣味在于其小巧。虽然未能深入探索,但从远处看已觉得美好。不久前来未能穷尽,再次到来不敢草率。沿着墙边的小路,经过曲折的山麓,记下曲折的路径。登上山峰,感觉越来越陡峭,逐渐到达树梢之上。狮子峰在门的左边,仿佛在呵斥,嘴巴似乎要咬人。有一百级石阶,有一座殿堂嵌在山中建造。殿堂跨在巨大的石块上,身体如龙般矫健。行人从其下经过,感到恍惚和恐惧。转而攀登其背,双腿颤抖,身体也摇晃。镇守脑部的佛亭,所依靠的力量可以被扰动。四面墙壁上满是题字,贵贱混杂。同游的人因涉险而感到恐惧,急忙催促及早返回。接着寻找岩间的寮房,它们相互深远曲折。沿着山势向西延伸,局促地连接着。云栈在其中贯穿,所经历的平地很少。山静日长,石头贫瘠,人也显得憔悴。坐着希望居住安宁,传说被游人搅扰。向阳的山崖惊讶地张开嘴唇,阴暗的洞穴疑似深邃的眼睛。虚空中含有风声,湿润地映照着云彩。众多皱纹无法熨平,乱裂的龟裂纹。层层叠叠的百宝箱,正青色或夹杂淡青。这座金刚座,千古不可消灭。高耸的山椒压在屋脊上,雷雨时常害怕倒塌。草木也显得奇怪,牢牢地缠绕着万藤。苍松根深蒂固,本矮枝节老。斜斜地看见山桃花,微红映衬着丛生的小竹子。草异传多药,采集未熟悉。想要住宿偿还三次过访,后悔忘记带被褥。到了晚上,气氛更佳,月光更加皎洁。还欠一次踏雪,意先有仙岛。情状要细述,言语未能巧妙。不期望众多高山,早已蕴藏文稿。宛如紫色的芙蓉,为我一手拗断。东坡昔日袖去,援例我非狡猾。山僧苦于执着,便觉得生烦恼。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秦馀杭山的壮丽景色和作者的登山体验。诗中,沈周通过对山石、草木、建筑的细致描绘,展现了山的雄伟与神秘。他巧妙地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如将大石比作翘起的拳头,将山桃花比作微红的丛筱,增强了诗的生动性和形象感。同时,诗中也透露出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和对探险的渴望,以及对山中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沈周

沈周

沈周(1427年-1509年)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竹居主人等,明朝画家,吴门画派的创始人,明四家之一,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明宣德二年,卒于明正德四年,享年八十二岁(虚八十三岁)。不应科举,专事诗文、书画,是明代中期文人画“吴派”的开创者,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传世作品有《庐山高图》、《秋林话旧图》、《沧州趣图》。著有《石田集》、《客座新闻》等。 ► 107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