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郑殷处士

· 邵谒
善琴不得听,嘉玉不得名。 知音既已死,良匠亦未生。 退居一河湄,山中物景清。 鱼沈池水碧,鹤去松枝轻。 长材靡入用,大厦失巨楹。 颜子不得禄,谁谓天道平。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善琴:擅长弹琴。
  • 嘉玉:美好的玉石,此处可引申为有才华的人。
  • 知音:指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这里用俞伯牙和钟子期的典故。
  • ****河湄(méi):河边。湄,岸边,水与草交接的地方。
  • 长材:优质的木材,比喻优秀的人才。
  • ****靡(mǐ):没有。
  • ****巨楹(yíng):粗大的柱子,象征能担当重任的人才。
  • 颜子:指颜回,孔子的得意门生,安贫乐道,却英年早逝,没有得到俸禄。

翻译

善于弹琴的人却无人欣赏他的琴音,美好的玉石也未能获得声名。 深知心意的知音已然死去,能识别璞玉的良匠也尚未出生。 无奈之下只好退居到河流边,山中的景色清幽宁静。 鱼儿潜入碧绿的池水中,仙鹤飞走后松枝显得格外轻盈。 优质的木材无法被选用,高大的房屋失去了粗大的支柱。 颜回那样贤德的人却没有得到俸禄,谁又能说天道是公平的呢。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贤才不被重用的感慨与对世事不公的愤懑之情。开篇以“善琴不得听,嘉玉不得名”直抒胸臆,借助善琴者与嘉玉的遭遇,暗喻人才被埋没,奠定了全诗的悲叹基调。“知音既已死,良匠亦未生”,用俞伯牙失去钟子期的典故,深化了贤才难遇知己、无人赏识的孤独与绝望。

中间四联描绘了诗人退居河边的清幽山居生活,“鱼沈池水碧,鹤去松枝轻”用清新自然之景,衬托出一种空寂之感,这是诗人在现实中失落之后寻求的内心宁静。但随后“长材靡入用,大厦失巨楹”又笔锋一转,将对个人的感慨上升到对社会的思考,表达出人才得不到任用对国家、社会造成的损失。 末句“颜子不得禄,谁谓天道平”直接抨击天道不公,以颜回的不幸遭遇作为例证,揭示了世间贤愚错位、善恶无报的现实,进一步强调了主题,整首诗语言质朴,抒情深切,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

邵谒

唐韶州翁源人。少为县吏,触县令怒,被逐。遂截发悬于县门,发愤读书,博通经史。懿宗咸通七年赴京,隶国子监。工诗,所作多刺时事。 ► 37篇诗文

邵谒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