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李贺(790—816):字长吉,河南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著名诗人。曾于唐元和九年至十一年(814—816)侨居潞州,写下不少诗篇。
一夕绕山秋,是说仅一夕之隔,而绕山已作秋色。溘,依傍。蒙是兔丝,是王刍,都是草名。香露溘蒙,是说露本无香,草木得露润泽而香气益浓。
云阪:山深有云气生处。候虫,候时而鸣之虫。露朴,带有露水的丛生之木,阪际生云,朴间凝露,都是天晓时的景色。
洛南:指贺原籍昌谷山居。越衾,用越布做的被子。谁为熟,因要早起而行,不能熟寐。
何凄凄:为什么这样凄惨。莎,一种结有果实,大如枣的莎草科植物。镞,箭头。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溘(kè):忽然。
- 蒙菉(lù):一种草名,这里指露水沾湿了草。
- 阪(bǎn):山坡。
- 朴(pò):树皮。
- 镞(zú):箭头。
翻译
一夜之间,山中秋意渐浓,香露忽然间沾湿了蒙菉草。 新桥依傍着云雾缭绕的山坡,秋虫在露水浸湿的树皮上嘶鸣。 洛阳以南的地方如今已远,越地的被衾又有谁能够温暖。 山石的气息多么凄凉,老莎草像短箭头一样枯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七月一日早晨进入太行山的景象,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传达出深秋的凄凉和孤独感。诗中“香露溘蒙菉”和“候虫嘶露朴”生动地描绘了清晨的露水和秋虫的哀鸣,增强了秋天的氛围。后两句“洛南今已远,越衾谁为熟”则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和温暖的思念。最后“石气何凄凄,老莎如短镞”以石气的凄凉和老莎的枯黄,形象地勾勒出一幅秋日山中的萧瑟画面。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展现了李贺独特的诗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