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刘方处士

· 吕岩
六国愁看沉与浮,携琴长啸出神州。 拟向烟霞煮白石,偶来城市见丹丘。 受得金华出世术,期于紫府驾云游。 年来摘得黄岩翠,琪树参差连地肺。 露飘香陇玉苗滋,月上碧峰丹鹤唳。 洞天消息春正深,仙路往还俗难继。 忽因乘兴下白云,与君邂逅于尘世。 尘世相逢开口希,共论太古同流志。 瑶琴宝瑟与君弹,琼浆玉液劝我醉。 醉中亦话兴亡事,云道总无圭组累。 浮世短景倏成空,石火电光看即逝。 韶年淑质曾非固,花面玉颜还作土。 芳樽但继晓复昏,乐事不穷今与古。 何如识个玄玄道,道在杳冥须细考。 壶中一粒化奇物,物外千年功力奥。 但能制得水中华,水火翻成金丹灶。 丹就人间不久居,自有碧霄元命诰。 玄洲旸谷悉可居,地寿天龄永相保。 鸾车鹤驾逐云飞,迢迢瑶池应易到。 耳闻争战还倾覆,眼见妍华成枯槁。 唐家旧国尽荒芜,汉室诸侯空白草。 蜉蝣世界实足悲,槿花性命莫迟迟。 珠玑溢屋非为福,罗绮满箱徒自危。 志士戒贪昔所重,达人忘欲宁自期。 刘方刘方审听我,流光迅速如飞过。 阴媱果决用心除,尸鬼因循为汝祸。 八琼秘诀君自识,莫待铅空车又破。 破车坏铅须震惊,直遇伯阳应不可。 悠悠忧家复忧国,耗尽三田元宅火。 咫尺玄关若要开,凭君自解黄金锁。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方处士:对刘方这个人的称呼,处士指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
  • 烟霞:泛指山水、山林。
  • 白石:传说中神仙煮白石为粮。
  • 丹丘: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 金华出世术:一种修仙之术。
  • 紫府:道教称仙人所居之处。
  • 地肺:指大地的核心。
  • 圭组:指官场的印绶等物,借指官职。
  • 荏(rěn)苒:形容时间渐渐逝去。

翻译

六国的兴衰令人忧愁地看着它沉浮变化,携带古琴长啸着离开神州大地。打算在山水间煮白石为食,偶然来到城市中遇见神仙的居处。获得了金华出世的法术,期望在仙府中驾云遨游。这些年采摘到黄岩的翠色,奇妙的树木参差不齐连接着大地的核心。露水飘洒香气使田垄的玉苗滋润,月亮爬上碧绿的山峰丹鹤鸣叫。洞天传来的消息显示春天正深浓,成仙之路往来世俗之人难以接续。忽然因为乘兴从白云中下来,与你在尘世中邂逅。在尘世中相逢开口都很少,一起讨论太古时期同样的志趣。优美的琴瑟与你弹奏,琼浆玉液劝我沉醉。醉中也谈论兴亡之事,说是总没有官职的牵累。浮世短暂之景瞬间就变成空的,如石火电光般转瞬即逝。美好的年华和贤淑的气质也并非一直坚固,如花似玉的容颜最终也变成泥土。美酒一杯接着一杯从早到晚,快乐的事情无穷无尽不管今古。如何认识那玄妙之道,道在幽暗深远之处必须细细考察。壶中一粒便能变化出奇特之物,物外有千年功力的深奥。只要能制得水中精华,水火就能变成炼制金丹的炉灶。炼成金丹在人间不会长久居住,自然有来自碧霄的天命诏书。玄洲和旸谷都可以居住,寿命长久永远相互保全。鸾车鹤驾追逐着云飞,遥远的瑶池应该很容易到达。耳闻争战和倾覆,眼见美丽的容颜变成枯槁。唐家过去的国家都已荒芜,汉室的诸侯也都如白草。微小短暂的世界实在值得悲哀,木槿花般的生命不要迟缓。珍珠美玉堆满屋子并非是福,绫罗绸缎装满箱子只会自己担忧。有志向的人对贪婪是往昔就很重视戒备的,通达的人忘记欲望怎么会自己期待。刘方啊刘方仔细听我说,时光流逝快速就如飞过。阴险奸邪之人果决地用心除去,尸鬼因循守旧会给你带来灾祸。八琼的秘诀你自己知晓,不要等到铅用尽车又坏了。破车坏铅必须要震惊,一直到遇到伯阳才应该可以。悠悠地忧虑家又忧虑国,耗尽三田中的元气和住宅中的火气。近在咫尺的玄关如果要打开,全凭你自己解开黄金锁。

赏析

这首诗充满了对出世修仙、人生哲理、时光匆匆等方面的思考和表达。诗中描绘了与刘方的相遇,两人一起谈论太古之志、世间兴亡、美酒音乐等,体现出一种对世俗的超脱和对修仙之道的追求。诗中强调时光转瞬即逝,容颜易老,劝人不要贪恋世间荣华,警惕奸邪和灾祸。还提到了修仙之术和道的奥秘,以及对神仙境界的向往。整首诗意境交融,既展现了对尘世的感慨,又表达了对神秘修仙世界的憧憬,用词奇幻绚丽,富有想象力。

吕岩

吕岩

即吕洞宾,传说中八仙之一。其传说最早见于《杨文公谈苑》,谓于宋太宗末年,曾拜访饶州通判丁谓与参知政事张洎。有关身世各书记载稍异,通行说法为:吕岩,字洞宾,号纯阳子,自称回道士,世称回仙,河中(今山西永济西)人。唐德宗时湖南观察使吕渭孙,海州刺史吕让子。懿宗咸通间应进士试,不第,遂入华山,遇隐士钟离权及苦竹真人,遂得成仙。事迹不见宋初以前之著作,唐代是否有其人,尚难论定。南宋后,其传说越演越繁,道教全真道尊其为“纯阳演政警化孚佑帝君”,习称为纯阳祖师或吕祖、吕帝,遂有各种专书记其灵迹,并依托其名大量伪造诗文。《全唐诗》存诗4卷,凡250余首,另录词30阕,来源主要有二,一为《金丹诗诀》、《纯阳真人浑成集》一类伪书,二为宋元人诗话、笔记中记其化世之作,所涉人事皆在宋代。此类诗皆为北宋以降历代道士所依托。又散见于《道藏》、方志中之诗,尚有千余首,亦均出依托。 ► 32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