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诸葛武侯庙

· 张吉
炎精欲堕仍馀煜,敢冀瞻乌止谁屋。 不闻诗纪黍离初,蕞尔东周已无禄。 春秋予夺严鈇衮,只字何曾假臣仆。 威灵不君四海沸,龙种翩然跃潜服。 天犹祚汉卓难诬,神鼎窥觎罪当族。 二荀周陆号英俊,却与孙曹作心腹。 君亲大义竟茫然,纵有微长乌足录。 惟公志在安刘氏,玄德那知不文叔。 配天继统旋旧都,不属公躬更谁属。 假遭僣伪虽百顾,坚卧惟应老空谷。 勋名事业等游氛,万古谁明此衷曲。 紫阳特笔二三策,昭烈高光胥瞑目。 古庙峥嵘八桂阴,花间拜谒香满襟。 笔诛陈寿恨不早,误彼温公帝魏心。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炎精:指汉朝的火德。
  • 馀煜:余光,比喻汉朝虽衰微但仍有影响力。
  • 瞻乌:《诗经·小雅·瞻乌》中有“瞻乌爰止,于谁之屋”,比喻贤人选择君主。
  • 黍离:《诗经·王风·黍离》描述周室衰微的景象。
  • 蕞尔:形容小。
  • 鈇衮:古代的刑具,比喻严厉的惩罚。
  • 龙种:指帝王的后代。
  • 祚汉:指天命在汉。
  • 神鼎:象征国家权力的鼎。
  • 二荀周陆:指荀彧、荀攸、周瑜、陆逊,均为三国时期的著名谋士。
  • 配天继统:指继承天命,继续统治。
  • 僣伪:指非法篡位。
  • 游氛:飘渺的雾气,比喻不实在。
  • 紫阳:指朱熹,他的《资治通鉴纲目》中对历史有独特的见解。
  • 昭烈高光:指刘备和刘秀,分别为蜀汉和东汉的开国皇帝。
  • 峥嵘:形容山势高峻,这里比喻庙宇的庄严。
  • 八桂:指桂树,这里可能指庙宇周围的桂树。
  • 笔诛:用笔来批判。
  • 温公帝魏心:指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魏国的态度。

翻译

汉朝的火德虽将熄灭,但仍有余光,我怎敢期望贤人会选择哪位君主。没有听到《诗经》记载周室衰微的开始,小小的东周已经失去了天命。春秋时期的惩罚严厉如刑具,一字一句都不曾宽容臣仆。威严的神灵不再统治四海,帝王的后代跃入隐匿的服饰。天命依然在汉,篡位的罪行应当被灭族。荀彧、荀攸、周瑜、陆逊号称英俊,却与孙权、曹操成为心腹。君臣大义竟然茫然,即使有微小的长处也不足以记录。唯有诸葛亮的志向在于安定刘氏,刘备哪知他不是文叔。继承天命,恢复旧都,不属于诸葛亮更属于谁。即使遭遇非法篡位,他也会坚定地老于空谷。功名事业如同飘渺的雾气,千古谁能明白这内心的苦衷。朱熹特别笔录二三策,刘备和刘秀都能瞑目。古老的庙宇在八桂树荫下庄严,花间拜谒时香气满襟。用笔批判陈寿恨不得早些,误以为司马光有帝魏之心。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对诸葛亮的赞颂,表达了对忠于汉室的理想和价值观的坚持。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历史典故和比喻,展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通过对诸葛亮坚定不移的忠诚和志向的描述,诗人表达了对忠臣的敬仰和对乱世中忠诚与背叛的深刻反思。同时,诗中也透露出对历史记载和评价的批判,显示了作者对历史真实性的追求和对传统史观的挑战。整体上,这首诗不仅是对诸葛亮的赞颂,也是对忠诚、正义和历史真实性的深刻探讨。

张吉

明江西馀干人,字克修,号翼斋,别号古城。成化十七年进士。授工部主事,官至贵州布政使。精研诸经及宋儒著作。尝曰“不读五经,遇事便觉窒碍”。有《陆学订疑》、《古城集》。 ► 40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