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门述

无何奉明诏,油幢移北壤。 假之旷代私,谬叨诸帅长。 庙议阅秋冬,未能定衔鞅。 枳橘诚足疑,参辰竟殊象。 边行历艰虞,拊膺频恻怆。 封章几万言,激烈一朝上。 圣明不予罪,天恩益骀荡。 开府蓟门东,复俾孤臣往。 至尊忧时殷,卿辅惜才广。 护持过婴儿,信任鲜猜党。 感深继以泣,何从展榛莽? 杪春复行边,严风尚萧爽。 柳条青未回,烧痕黑犹敞。 拟筑敌虏台,三千列嵣㟐。 庶几沙漠踪,一顾在指掌。 天险真足乘,天威益堪仰。 巨工眇程期,虑材更镌磉。 石涧深莫穷,遥岑几万丈。 联臂攀复登,丁丁振余响。 于役固焦劳,输诚靡抢攘。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油幢:古代用油布制成的车篷,也指有油布车篷的官车。
  • 旷代:绝代,空前。
  • 衔鞅:马嚼子和马缰绳,比喻控制。
  • 枳橘:枳和橘,比喻事物的差异。
  • 参辰:参星和辰星,比喻事物的不同。
  • 封章:密封的奏章。
  • 骀荡:放荡,不受拘束。
  • 开府:古代高级官员成立府署,选置僚属。
  • 杪春:春末。
  • 烧痕:火烧过的痕迹。
  • 嵣㟐(dàng mǎng):山峰高耸的样子。
  • 虑材:考虑材料。
  • 镌磉(juān sǎng):雕刻柱石的础石。
  • 焦劳:焦虑劳累。
  • 抢攘(rǎng):纷乱。

翻译

不久,我奉命前往明诏所指之地,乘坐的官车驶向北方边境。虽然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私人恩惠,但我却错误地成为了诸位将领的领袖。经过秋冬两季的朝廷讨论,我仍未能确定自己的职责和方向。事物的差异实在令人疑惑,事物的不同也让人难以理解。我在边疆行走,经历了许多艰难和忧虑,心中常常感到悲痛。我写下了几万字的奏章,一朝之间激烈地呈上。皇帝并没有怪罪我,反而更加放纵我的天恩。我在蓟门东部设立了府署,再次被派往那里。皇帝对时局的忧虑深重,卿辅们也广泛地珍惜人才。他们像对待婴儿一样保护我,信任我,没有猜疑。我深受感动,继而哭泣,但不知如何展开我的计划。春末我又一次前往边疆,严寒的风仍然萧瑟。柳条还未变绿,火烧的痕迹仍然明显。我计划建造敌虏台,三千座山峰高耸。希望沙漠的踪迹,一顾之间就能在指掌之中。天险确实可以利用,天威也更加值得仰望。巨大的工程渺无定期,考虑材料更是雕刻柱石的础石。石涧深不可测,遥远的山峰高达几万丈。我联臂攀登,丁丁的余响回荡。虽然我焦虑劳累,但我的诚意没有纷乱。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戚继光在边疆的艰难经历和对国家的忠诚。诗中,“油幢移北壤”、“开府蓟门东”等句,展现了他的官职调动和边疆生活的艰辛。“封章几万言”、“感深继以泣”等句,表达了他对国家的忧虑和个人的情感。整首诗语言凝重,意境深远,体现了戚继光作为将领的责任感和对国家的深厚情感。

戚继光

戚继光

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卒谥武毅。汉族,山东蓬莱人(一说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微山县鲁桥镇) 。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 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后又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保卫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进了蒙汉民族的和平发展,写下了十八卷本《纪效新书》和十四卷本《练兵实纪》等著名兵书,还有《止止堂集》及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呈报朝廷的奏疏和修议。 同时,戚继光又是一位杰出的兵器专家和军事工程家,他改造、发明了各种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战船、战车,使明军水路装备优于敌人;他富有创造性的在长城上修建空心敌台,进可攻退可守,是极具特色的军事工程。 ► 24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