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王伯谷先生二首

鞭弭中原五十春,凭陵一剑岂依人。 纵趋丞相厅中试,羞作诸侯幕里宾。 侠气直须齐慎到,斋心差拟学王珣。 六桥风月阊门柳,匹马还惊梦后身。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鞭弭(biān mǐ):本指弓箭,此借指战争、军事。
  • 凭陵(píng líng):仗势侵凌。
  • 丞相厅:指权贵的官署。
  • 诸侯幕:指地方官员的幕府。
  • 侠气:指豪放勇敢、见义勇为的气概。
  • 慎到: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强调以法治国,这里借指有侠气之人。
  • 斋心:祛除杂念,使心神凝寂。
  • 王珣(xún):东晋大臣、书法家,此处指其有修养、有静心之德。
  • 六桥:在杭州西湖苏堤上,有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六桥。
  • 风月:清风明月,泛指美好的景色。
  • 阊(chāng)门:苏州古城之西门。

翻译

在中原地区经历了五十年的战争,仗着自己的一剑之勇,绝不依附他人。纵然有机会到丞相的官署中去应试,也耻于去做诸侯幕府中的宾客。豪放勇敢之气应当像慎到那样,清心静修的境界差不多要学习王珣。杭州西湖的六桥风月和苏州阊门的柳树,骑上马后惊叹如在梦后之身般虚幻。

赏析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独立自主、富有侠气且追求高尚品德的人物形象。首联描述了诗人在中原地区的经历,表现出其英勇和独立的精神。颔联表明诗人不愿趋炎附势,追求自己的尊严和独立。颈联提到要拥有侠气和静心修炼的品德。尾联则通过描绘六桥风月和阊门柳的美景,以及“梦后身”的感受,增添了一种虚幻、超脱的意境。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

欧必元

欧必元,字子建。顺德人。大任从孙,主遇从兄。十五岁为诸生,试辄第一。明思宗崇祯间贡生,年已六十。以时事多艰,慨然诣粤省巡抚,上书条陈急务,善之而不能用。当时缙绅称之为岭南端士。尝与修府县志乘,颇餍士论。晚年遨游山水,兴至,落笔千言立就。必元能诗文,与陈子壮、黎遂球等复修南园旧社,称南园十二子。著有《勾漏草》、《罗浮草》、《溪上草》、《琭玉斋稿》等。清郭汝诚咸丰《顺德县志》卷二四有传。欧必元诗,以华南师范大学藏清刊本《欧子建集》为底本。 ► 7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