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稚谟携其长公缉倩过访村居夜饮于贻安堂有赠

乘风兰棹泛沧波,溪上怀人屡见过。 两世通家联父子,百年交谊托丝萝。 登楼莫问悲秋赋,秉烛何妨达曙歌。 麈尾尊前君自见,玄谈谁较阿戎多。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兰棹(zhào):船的美称。
  • 丝萝:菟丝和女萝,常用来比喻男女之间的关系。
  • 麈(zhǔ)尾:魏晋清谈家经常用来拂秽清暑,显示身份的一种道具。
  • 阿戎:指堂弟,此诗中借指冯稚谟的儿子冯缉倩。

翻译

乘着风,驾着船在沧波上前行,在溪边怀念友人,屡次前去拜访。 两代人都有通家之好,联结着父辈和子辈,百年的情谊依托着如丝萝般的关系。 登上高楼不要去想那悲秋的赋文,拿着蜡烛何妨彻夜唱歌。 在酒樽前你自然能看到麈尾,论起玄谈来,谁比阿戎说的更多呢。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欧必元为记录冯稚谟携其子冯缉倩来访并夜饮之事而作。诗中首联描绘了友人乘船来访的情景,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期待。颔联讲述了两家世代交好,情谊深厚。颈联则体现出一种豁达的心境,不去忧愁悲秋,而是尽情享受当下,秉烛达曙歌唱。尾联通过麈尾这一道具,以及对玄谈的描述,展现出夜饮时的愉快氛围和众人的风雅之态。整首诗语言流畅,意境优美,情感真挚,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欢乐时光的享受。

欧必元

欧必元,字子建。顺德人。大任从孙,主遇从兄。十五岁为诸生,试辄第一。明思宗崇祯间贡生,年已六十。以时事多艰,慨然诣粤省巡抚,上书条陈急务,善之而不能用。当时缙绅称之为岭南端士。尝与修府县志乘,颇餍士论。晚年遨游山水,兴至,落笔千言立就。必元能诗文,与陈子壮、黎遂球等复修南园旧社,称南园十二子。著有《勾漏草》、《罗浮草》、《溪上草》、《琭玉斋稿》等。清郭汝诚咸丰《顺德县志》卷二四有传。欧必元诗,以华南师范大学藏清刊本《欧子建集》为底本。 ► 7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