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潼关城楼二首

崤函东去通伊洛,谁道潼关铁壁坚? 秦地山河誇百二,周家虎旅仅三千。 传烽正苦征兵日,归马空思偃武年。 欲问升平资庙算,休寻华岳睡中仙。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崤函(xiáo hán):指崤山和函谷关,古代重要的关隘。
  • 伊洛:指伊水和洛水,两条河流,流经河南地区。
  • 潼关: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北,是古代军事要塞。
  • 铁壁:比喻坚固不可破的防御。
  • 秦地:指古代秦国,即今天的陕西省一带。
  • 百二:指秦地山河的险要,据说秦地山河有百二之险。
  • 周家虎旅:指周朝的军队,虎旅是古代对精锐部队的称呼。
  • 三千:指周朝的军队数量,这里可能指精锐部队的数量。
  • 传烽:传递烽火,古代用来传递军情的方式。
  • 偃武:停止武备,指和平时期。
  • 庙算:指朝廷的决策和计划。
  • 华岳:指华山,中国五岳之一,位于陕西省。
  • 睡中仙:比喻隐居或不问世事的人。

翻译

崤山和函谷关向东延伸,连接着伊水和洛水,谁说潼关像铁壁一样坚不可摧? 秦地的山河以百二之险著称,而周朝的精锐部队却仅有三千。 正当传递烽火、征兵苦战之时,我却空想着和平时期归马偃武的岁月。 想要探寻实现和平的朝廷决策,却不宜去寻找那些隐居华山、不问世事的睡中仙。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潼关、秦地山河和周朝军队的描绘,展现了古代军事要塞的坚固和战争的残酷。诗中“传烽正苦征兵日,归马空思偃武年”一句,既表达了对战争的厌倦,也流露出对和平的深切向往。结尾的“欲问升平资庙算,休寻华岳睡中仙”则体现了诗人对现实政治的关心,以及对隐逸生活的矛盾态度。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和平与战争、现实与理想的深刻思考。

邓云霄

明广东东莞人,字玄度。万历二十六年进士。授长洲知县,官至广西参政。有《冷邸小言》、《漱玉斋集》、《百花洲集》等。 ► 250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