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半卷湘帘半掩门”句:说看花的人,“半卷”、“半掩”与末联的娇羞倦态相呼应。湘帘,湘竹制成的门帘。
“碾冰为土玉为盆”句:因花的高洁白净而想象到栽培它的也不该是一般的泥土和瓦盆,所以用冰清玉洁来侧面烘染。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句:意即白净如同梨花,风韵可比梅花。但说得巧妙别致。宋代卢梅坡《雪梅》诗:“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又曹雪芹之祖曹寅有“轻含豆蔻三分露,微漏莲花一线香”的诗句,可能都为这一联所借鉴。
月窟:月中仙境。因仙人多居洞窟之中,故名。
袂:衣袖,亦指代衣服。苏轼曾用“缟袂”喻花,有《梅花》诗说:“月黑林间逢缟袂”。这里借喻白海棠,并改“逢”为“缝”,另藏深意。
序
《咏白海棠·半卷湘帘半掩门》是曹雪芹的七言律诗,见于《红楼梦》第三十七回。这首诗是《红楼梦》中林黛玉所作。林黛玉的诗中“碾冰为土”一语,评者多欣赏它设想的奇特,若看作是对薛宝钗讥语的反击则锋芒毕露。以缟素喻花,实际上暗示她的夭亡,而丧服由仙女缝制,可能是因为她本是“绛珠仙草”。此外像“秋闺怨女拭啼痕”之类句子,脂砚斋评语已点出“不脱落自己”,也如同她的“眼泪还债”。
小说中,大观园众姊妺结成“海棠诗社”后首次吟咏诗歌,李纨被大家推为社长,负责评诗,贾迎春限韵,贾惜春监场。诗成后,大家认为林黛玉的最好,李纨却评薛宝钗的为第一,贾探春表示赞同,贾宝玉则为林黛玉不平。第二天史湘云到来,又和了两首,众人看了称赞不已。
结社、赏花、吟咏唱和是清代都门特别盛行的社会风气,是古时贵族人家的闲情逸致的表现,大观园的公子小姐们也不会例外。这些诗和有关情节给读者提供了认识这种生活的画面。如果从这一角度看,诗本身的价值是不大的,但作为塑造人物思想性格的一种手段,它仍有艺术上的效用。
特别值得读者注意的是,这些诗多半都“寄兴寓情”,各言志趣。作者甚至把人物的未来归宿也借他们的诗隐约地透露给读者了。凡此种种,要使每一首诗都多方关合、左右逢源,必须经作者惨澹经营、匠心独运,才能臻于完美的境地。

曹雪芹
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作者,籍贯沈阳(一说辽阳),生于南京,约十三岁时迁回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一说曹頫之子)。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至雍正六年(1728),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后又移居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曹雪芹素性放达,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所研究。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多年艰辛,终于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 233篇诗文
曹雪芹的其他作品
- 《 望江南 》 —— [ 清 ] 曹雪芹
- 《 红楼梦 · 第十七回 ·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 》 —— [ 清 ] 曹雪芹
- 《 嘲顽石幻相 》 —— [ 清 ] 曹雪芹
- 《 红楼梦 · 第七十四回 · 惑奸谗抄检大观园 矢孤介杜绝宁国府 》 —— [ 清 ] 曹雪芹
- 《 姽婳诗 · 其三 》 —— [ 清 ] 曹雪芹
- 《 红楼梦 · 第四十七回 · 呆霸王调情遭苦打 冷郎君惧祸走他乡 》 —— [ 清 ] 曹雪芹
- 《 红楼梦 · 第一百一十七回 · 阻超凡佳人双护玉 欣聚党恶子独承家 》 —— [ 清 ] 曹雪芹
- 《 红楼梦十二曲 · 其六 · 乐中悲 》 —— [ 清 ] 曹雪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