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晚来山

· 蔡羽
江上晚来山,宛似五湖绿。 我行霜尚繁,已听莺出谷。 三岁桃李花,天涯一何促。 非乏箜篌声,不解秦人曲。 长裾畏风尘,握粟厌童仆。 携手会稽云,扁舟未为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宛似:好像。
  • 五湖:指太湖及其周边的湖泊,这里泛指江南水乡。
  • 霜尚繁:霜还很重,指秋末冬初。
  • 莺出谷:黄莺离开山谷,指春天到来。
  • 箜篌:古代的一种弦乐器。
  • 秦人曲:指秦地的音乐或歌曲。
  • 长裾:长裙,这里指穿着长裙的女子。
  • 风尘:指世俗的纷扰。
  • 握粟:握着谷子,比喻生活简朴。
  • 童仆:仆人。
  • 会稽:地名,今浙江绍兴一带。
  • 扁舟:小船。

翻译

江上傍晚看到的山景,好像是五湖那片绿意盎然的地方。我行走时,秋霜还很重,但已经听到黄莺离开山谷的鸣叫,春天已经来临。三年来看到的桃李花开,感觉天涯海角也是如此短暂。我并非缺乏箜篌的音乐,只是不懂得秦地的歌曲。穿着长裙的女子害怕世俗的纷扰,握着谷子,对仆人的生活感到厌倦。与云朵一起携手在会稽,乘坐的小船并不急于前行。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江上傍晚的山景,通过对比秋霜与春莺,表达了时间的流转与生命的短暂。诗中“三岁桃李花,天涯一何促”抒发了对时光易逝的感慨。后文通过对箜篌声与秦人曲的提及,以及对风尘、童仆的厌倦,展现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疏离感。结尾的“携手会稽云,扁舟未为速”则带有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宁静生活的向往。

蔡羽

明苏州府吴县人,字九逵,以居洞庭西山,称林屋山人,又称左虚子。乡试十四次皆落第,由国子生授南京翰林孔目。好古文,师法先秦、两汉,自视甚高,所作洞庭诸记,欲与柳宗元争胜。有《林屋集》、《南馆集》。 ► 12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