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韵答彦彬

· 郑真
东风日日候鸣珂,为问山中近若何。 坐对一庭桑梓合,笑看三径菊松多。 前林日暖莺迁木,隔岸云深豕涉波。 尚想华堂春昼永,管弦杂沓间阳阿。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鸣珂(míng kē):古代官员出行时,随从所持的玉制装饰品,行走时发出声响,用以显示官员的尊贵。
  • 桑梓(sāng zǐ):桑树和梓树,古代常种植在住宅旁,用以比喻家乡或故土。
  • 三径:指隐士居住的地方,典出《汉书·董仲舒传》,董仲舒隐居时,门前有三条小路。
  • 豕涉波(shǐ shè bō):猪涉水过河,形容乡村景象。
  • 杂沓(zá tà):形容声音嘈杂,繁多。
  • 阳阿(yáng ā):古代乐曲名,这里指音乐。

翻译

东风每天吹拂着,等待着官员的玉佩声响,询问山中的近况如何。 坐在庭院中,面对着满庭的桑树和梓树,笑着看着隐居之地满是菊松。 前方的林子里,阳光温暖,莺鸟迁徙到新的树木上,隔岸的云深,猪儿涉水过河。 仍然怀念那华丽的厅堂,春日的白天悠长,管弦乐声嘈杂,夹杂着阳阿的美妙旋律。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描绘山中的自然景色和隐居生活,表达了对家乡和宁静生活的向往。诗中“东风日日候鸣珂”一句,既展现了春天的气息,又隐含了对官员归来的期待。后文通过对桑梓、菊松的描写,进一步强化了家乡的温馨和隐居的宁静。结尾处的“华堂春昼永,管弦杂沓间阳阿”则流露出对过去繁华生活的怀念,形成了一种对比,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郑真

明浙江鄞县人,字千之。洪武四年举人。官广信教授。治经学长于《春秋》。与兄郑驹、弟郑凤并以文学擅名。尝取诸家格言,著为集传集说集论。有《荥阳外史集》等。 ► 79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