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佥宪陈廷嘉之广西提调学校
圣朝尚文治,建学崇师儒。
四方乐熙皞,声教达边隅。
西广古荒服,民夷相杂居。
皇仁若天地,雨露皆涵濡。
云胡数载间,庸才滥师模。
俊秀失教养,学校多榛芜。
陈君玉堂彦,擢仕登要途。
煌煌五色敕,锡命恩宠殊。
于兹振风化,岂惮道里纡。
英声动蛮徼,弦诵溢里闾。
坐令荒远邦,俗比邹鲁区。
允矣称厥职,千载扬芳誉。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熙皞(xī hào):和乐,光明。
- 民夷:指汉族与少数民族。
- 涵濡(hán rú):滋润,养育。
- 庸才:平庸无能的人。
- 榛芜(zhēn wú):杂草丛生,比喻荒废。
- 锡命:赐予命令或职位。
- 蛮徼(mán jiào):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
- 弦诵:弦歌和诵读,指教育。
- 邹鲁区:指文化发达的地区,源自古代邹国和鲁国,都是文化昌盛之地。
翻译
在明朝,杨荣写下了这首诗,赞美圣明的时代重视文化教育,推崇学者。四方和乐光明,文化教育传播至边远角落。广西这个古老而荒凉的地方,汉族与少数民族杂居。皇帝的仁慈如同天地,雨露般滋润着这片土地。然而,数年间,平庸的教师滥竽充数,优秀的学生失去了教养,学校荒废。陈廷嘉,一位杰出的官员,被提拔至重要职位。皇帝赐予他五色敕令,恩宠非凡。他前往广西,不畏道路遥远,振兴文化教育。他的名声震动边远地区,教育活动遍布乡里。使得这片荒远的土地,文化水平可比肩邹鲁这样的文化发达地区。他确实称职,千载之后,他的美名仍将传扬。
赏析
这首诗是杨荣对明朝时期文化教育的赞美,以及对陈廷嘉提拔至广西提调学校一职的祝贺。诗中,杨荣描绘了广西地区的文化教育现状,以及陈廷嘉的到任将带来的积极变化。通过对比荒废的学校与陈廷嘉的到来,诗人表达了对文化复兴的期待和对陈廷嘉能力的肯定。整首诗语言典雅,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文化教育的重视和对人才的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