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酬宋玘六首

城中灯火照青春,远引吾方避纠纷。 游衍水边追野马,啸歌林下应山君。 愁寻径草无求仲,喜对檐花有广文。 邂逅一樽聊酩酊,声名身后岂须闻。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次韵:依照别人作诗所用的韵来和诗。酬:酬答。宋玘(qǐ):人名。游衍:恣意游逛。野马:田野间的浮气。啸歌:长啸歌吟。山君:老虎,旧以虎为山兽之长,故称。径草:小路旁的草。求仲:人名,汉代蒋诩,隐于杜陵,在舍前竹下开三径,只与求仲、羊仲往来。广文:指郑虔,在广文馆中任博士。酩酊(mǐng dǐng):大醉的样子。}

翻译

{城里的灯火照亮了春天的夜晚,我远远地离开这里是为了躲避纷争。尽情地在水边追逐那田野间的浮气,在树林下长啸歌吟回应那老虎。忧愁地寻找那小路旁的草却没有求仲为伴,高兴地对着屋檐的花有广文先生。偶然相遇就一起痛饮大醉一场,名声在身后又何必去听闻。}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避开尘世纷争,在自然中自在游逛、怡然自得的情景。通过“城中灯火”与“水边”“林下”的对比,突出诗人对宁静、自在生活的向往。诗中提到“愁寻径草无求仲,喜对檐花有广文”,用求仲和广文的典故,表达了对朋友的一种情感。最后两句体现出诗人一种超然洒脱的人生态度,不追求身后的虚名。整体意境闲适自在,语言质朴而富有韵味。}

王安石

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抚州临川人(今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诗人、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丞相、新党领袖。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 ► 183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