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岭海:指两粤之地,今两广地区。其范围曾是古代的百越之地,也是岭南文化的重要传承地之一,在古代常称为“岭海”。
- 渠:他。
- 扬子:指扬雄,西汉辞赋家,在王莽当政时,受牵连,投阁差点死去,后闭门著书。此处借指梁渐子。
- 相如:司马相如,西汉大辞赋家,因患有消渴病,后人以此借指有疾病的人。此处指梁渐子像病中的司马相如一样。
- 黄鸟:《诗经·秦风》中有《黄鸟》篇,是秦人哀悼为秦穆公殉葬的子车氏三兄弟的诗。后常用以表示对死者的哀悼。
- 白鱼:《后汉书·襄楷传》中记载,汉顺帝时,有个叫宫崇的人献了一部他老师于吉在曲阳泉水上所得的神书,号《太平清领书》,共一百七十卷。但朝廷认为该书妖妄不经,收藏不用。后来,在汉桓帝时,襄楷再次上书推荐此书,但仍未被采用。襄楷说当初宫崇献书时,曾有“臣昔从河南来,过曲阳,闻帛书民欲为公(指汉顺帝,时宪陵尚未建好)作避邪,献之以Conversion to negative occur instead of "未曾”写下文字,政教自若,道路流言,宫崇上献,未得以闻。近太史四亢奏,有龙见沛国,小蛇斗,大风晦冥,荧惑犯镇星,其气相类,臣恐终成乱阶。荧惑,火星也,为执法之星。镇星,土星也,为填星。荧惑守心,主天子有灾。荧惑犯镇星,亦为不祥之兆。臣恐有司畏忌,不敢以闻。惟陛下留神省察”等语。又说“前者宫崇所献神书,专以奉天地顺五行为本,亦有兴国广嗣之术。其文易晓,参同经典,而顺帝不行,故国胤不兴,孝冲、孝质频世短祚”。这里的“帛书”,后人认为即是《太平清领书》,“帛书”用白绸写成,所以提到“白鱼”时,常借指这一典故,暗指书信未被重视或不被采用。
- 马革:用马皮包裹尸体,指英勇作战,战死沙场。
- 鹿门:鹿门山,在今湖北襄阳市。东汉末年,庞德公携妻子登鹿门山,采药不返。后成为隐居之地的代称。
- 柴车:简陋的没有装饰的车。
- 皈(guī):皈依,归依。
- 龙洞:作者流放地沈阳附近的一个地方,作者常以此处为心灵寄托之所。
翻译
在如今的岭海之地确实有你这样的人,寂寞孤独的你就像病中的扬雄和司马相如。国人恐怕已经在为不祥之事而哀歌,而我的诗卷也无法传递像白鱼那样的书信。即便能以马革裹尸,留下这副瘦弱的骨头,可鹿门山那样的隐居之地又在哪里呢,何处能让我像庞德公那样驾着柴车去隐居呢。只盼有朝一日能够得以返回皈龙洞,那时我唯有追寻往昔的穷苦忧愁,继续著书写作。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写给梁渐子的,表达了对他的同情和对自身处境的感慨。诗中用扬雄和司马相如的典故来形容梁渐子的困境和病痛,暗示了他们在当时的社会中不被重视,处境艰难。“国人已恐歌黄鸟”表达了对社会不祥之兆的担忧,“诗卷曾无寄白鱼”则体现了书信无法传递、心声难以表达的无奈。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看法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但又深知这种愿望难以实现,最后只能寄希望于未来能回到皈龙洞,继续著书来抒发心中的愁苦。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悲凉,反映了作者在困境中的思考和对命运的无奈。
释函可
函可(一六一一—一六五九),字祖心。博罗人。俗姓韩,名宗騋,字犹龙。明礼部尚书韩日缵长子。少为诸生,才气高迈,声名倾动一时。惟绝意仕进,以声色犬马自娱。明思宗崇祯十二年(一六三六)落发为僧,成为道独和尚之法嗣,与师兄函是(字天然)齐名。曾充罗浮山华首台都寺,又在广州创不是庵静修。甲申之变,悲恸形于辞色。明福王弘光元年(一六四五)以请藏入金陵,值国再变,纪为私史。顺治四年,以“私携逆书”为清江宁守将所拘,旋械送北京。部审免死,流放辽阳。先在沈阳南塔(广济寺)开法,又于普济等七大寺说法,被大关以东奉为洞宗鼻祖,声名洋溢于朝鲜、日本。又与辽阳流寓者结冰天吟社,为诗文之交。家人均抗节死,故自号千山剩人。明桂王永历十三年圆寂。著有《千山诗集》二十卷(补遗一卷)传世。陈伯陶《胜朝粤东遗民录》卷四附录《方外》有传。
► 151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