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雨喜育子远访

相逢疑隔世,一别五经年。 莫话乡关事,难禁风雨天。 寻尸来万里,问道入重泉。 拗折枯藤杖,沙寒且共眠。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育子:作者的朋友。
  • 隔世:好像隔了一辈子,形容时间久远。
  • (jīn):承受,忍受。
  • 寻尸:诗中可能指寻找某人的遗骸或有关生死的追寻。此处语义较为隐晦。
  • 问道:探寻真理、道理。
  • 重泉:犹黄泉,指人死后的世界。
  • (ǎo)折:折断。

翻译

我们相逢时,竟觉得像隔了一辈子,这一别已经过去了五年多。不要谈论家乡的事情,在这难以忍受的风雨天里。从万里之外来寻找某样东西(可能是生死相关之事),去探索那深邃的道理(也可能指向生死的思考)。我折断了枯藤做的手杖,在寒冷的沙地上,我们暂且一起入眠。

赏析

这首诗以重逢为背景,描绘了作者与友人育子久别后的情景。诗中的情感复杂,既有重逢的喜悦,又有对过去时光的感慨,还有在风雨天中所感受到的那种深沉的情绪。“相逢疑隔世,一别五经年”,通过“隔世”和“五年”的对比,强调了时间的漫长和重逢的不易,给人以强烈的时光感。“莫话乡关事,难禁风雨天”,则体现了在特定环境下,人们对家乡的情感以及对恶劣天气的无奈。后面两句“寻尸来万里,问道入重泉”,语义较为隐晦,可能蕴含着对生死、真理等深刻问题的探寻。最后“拗折枯藤杖,沙寒且共眠”,以一种看似随性的行为和场景,表现出了在困境中的一种坦然和相依。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沉,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和情感的表达,展现了人生的悲欢离合和对命运的思考。

释函可

函可(一六一一—一六五九),字祖心。博罗人。俗姓韩,名宗騋,字犹龙。明礼部尚书韩日缵长子。少为诸生,才气高迈,声名倾动一时。惟绝意仕进,以声色犬马自娱。明思宗崇祯十二年(一六三六)落发为僧,成为道独和尚之法嗣,与师兄函是(字天然)齐名。曾充罗浮山华首台都寺,又在广州创不是庵静修。甲申之变,悲恸形于辞色。明福王弘光元年(一六四五)以请藏入金陵,值国再变,纪为私史。顺治四年,以“私携逆书”为清江宁守将所拘,旋械送北京。部审免死,流放辽阳。先在沈阳南塔(广济寺)开法,又于普济等七大寺说法,被大关以东奉为洞宗鼻祖,声名洋溢于朝鲜、日本。又与辽阳流寓者结冰天吟社,为诗文之交。家人均抗节死,故自号千山剩人。明桂王永历十三年圆寂。著有《千山诗集》二十卷(补遗一卷)传世。陈伯陶《胜朝粤东遗民录》卷四附录《方外》有传。 ► 151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