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萧然:形容空虚寂寞的样子,这里指草鞋简单朴素。(“萧”读作“xiāo”)
- 如来行处:佛的境界或修行的道路。
- 灵鹫:山名,在古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之东北,梵名耆阇崛山。相传释迦牟尼曾在此居住和说法,这里借指佛教圣地。(“鹫”读作“jiù”)
- 卞和:春秋时楚国人,他发现了一块璞玉,先后献给楚厉王和楚武王,都被认为是欺骗,被砍去双脚。楚文王即位后,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文王派人询问,得知他是因为宝玉被误认为是石头,忠诚被认为是欺骗而痛哭,于是文王命人剖开璞玉,得到了宝玉,命名为“和氏璧”。
- 孙子虽膑莫论兵:孙子即孙武的后代孙膑,他被庞涓陷害,遭受膑刑(剔去膝盖骨)。后来孙膑到了齐国,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两次击败庞涓带领的魏国军队。这里说孙子虽然遭受膑刑,但他的兵法才能是无人能比的。(“膑”读作“bìn”)
翻译
我穿着两只简单轻便的草鞋,甘愿向着佛的修行境界前行。 我要踏遍神州大地,不留一寸未涉足的土地,哪怕是佛教圣地灵鹫山,我也敢毫不留情地踢翻。 卞和不哭泣是因为原本那就不是玉,孙膑虽然被剔去膝盖骨,但谁也不能否认他的兵法才能。 多少名山没有能够保存下来,而我又随着风雪来到了边城。
赏析
这首诗以一种豪放不羁的姿态表达了作者的心境和志向。诗的前两句通过描写萧然的草鞋和朝着如来行处前行,表现出作者的坚定信念和超脱世俗的追求。接下来的两句“踏碎神州无剩土,踢翻灵鹫敢容情”,则展现出作者的雄心壮志和无畏精神,有一种打破常规、挑战权威的意味。
诗中用卞和和孙膑的故事,表达了对人才被误解和埋没的感慨,同时也暗示了自己的遭遇和不屈的精神。最后两句“多少名山存未得,又随风雪到边城”,流露出一种对世事变迁的无奈和对自己身处边城的感慨。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宏大,充满了力量和情感,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期望。
释函可
函可(一六一一—一六五九),字祖心。博罗人。俗姓韩,名宗騋,字犹龙。明礼部尚书韩日缵长子。少为诸生,才气高迈,声名倾动一时。惟绝意仕进,以声色犬马自娱。明思宗崇祯十二年(一六三六)落发为僧,成为道独和尚之法嗣,与师兄函是(字天然)齐名。曾充罗浮山华首台都寺,又在广州创不是庵静修。甲申之变,悲恸形于辞色。明福王弘光元年(一六四五)以请藏入金陵,值国再变,纪为私史。顺治四年,以“私携逆书”为清江宁守将所拘,旋械送北京。部审免死,流放辽阳。先在沈阳南塔(广济寺)开法,又于普济等七大寺说法,被大关以东奉为洞宗鼻祖,声名洋溢于朝鲜、日本。又与辽阳流寓者结冰天吟社,为诗文之交。家人均抗节死,故自号千山剩人。明桂王永历十三年圆寂。著有《千山诗集》二十卷(补遗一卷)传世。陈伯陶《胜朝粤东遗民录》卷四附录《方外》有传。
► 151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