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大参明甫之秦中兼寄张方伯子文

· 谢榛
岛夷能禦待论功,歌起渔樵吴会同。 兵甲威名悬海上,旌旄行色入关中。 金城远抱山河地,宝气犹存秦汉宫。 君见张衡正秋兴,三峰欲赋两争雄。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岛夷(dǎo yí):本指我国古代居住在海岛上的少数民族,诗中借指骚扰沿海的倭寇。
  • (yù):抵御、防御。
  • 渔樵:打鱼砍柴的人,代指普通百姓。
  • 会(kuài)同:会合。
  • 旌旄(jīng máo):古代用牦牛尾和彩色鸟羽作竿饰的旗子,泛指旗帜。
  • 金城:坚固的城池。
  • 宝气:指祥瑞之气。

翻译

那些骚扰沿海的倭寇能够被抵御住,这等待着论功行赏,歌声从打鱼砍柴的普通百姓中响起,吴地的人们在此会合。 军队的声威英名高悬在海上,旗帜飘扬,队伍的行色进入关中地区。 坚固的城池远远地环抱山河之地,祥瑞之气仍然存在于秦汉时期的宫殿中。 您看到张衡正在抒发秋天的兴致,(您)和他都想写关于三峰的赋来一争高下。

赏析

这首诗既描绘了抗倭胜利后的喜悦和军队的威武气势,又展现了关中地区的雄伟和历史底蕴。首联写抗倭胜利后百姓的欢庆,体现了胜利带来的积极影响。颔联通过“兵甲威名悬海上”“旌旄行色入关中”,形象地表现出军队的强大和威严,以及他们向关中进发的情景。颈联描绘了金城的坚固和山河的壮丽,以及秦汉宫仍存的宝气,显示出该地的历史文化底蕴。尾联提到张衡正秋兴大发,欲赋三峰,而诗人认为送别的王大参和张方伯也有同样的才华和志向,能够与之争雄,表现出对他们的赞美和期望。整首诗气势恢宏,意境开阔,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表达了对国家的热爱和对英雄的赞颂。

谢榛

明山东临清人,字茂秦,自号四溟山人,又号脱屣山人。一目失明。刻意为歌诗,有声于时。嘉靖间至京师,与李攀龙、王世贞等结诗社,榛以布衣为之长,称五子。旋以论文与攀龙交恶,遂削其名于七子、五子之列。而秦晋诸王争延致之,河南北皆称谢先生,有《四溟集》。 ► 123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