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云松先生隐居五首

· 蓝仁
蜀郡文风盛,屏山道学高。 承颜勤菽水,壮志耻蓬蒿。 春日营三径,秋风叹二毛。 时逢见烽火,转觉寸心劳。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菽水:豆与水。指所食唯豆和水,形容生活清苦。(“菽”,shū)
  • 蓬蒿:蓬草和蒿草。亦泛指草丛;草莽。
  • 三径:意为归隐者的家园或是院子里的小路。
  • 二毛:头发斑白,指年老。

翻译

蜀郡的文化风气很兴盛,屏山那里的道学水平很高。 云松先生竭力孝顺父母,即使生活清苦,他有着远大的志向,以平庸无为为耻。 春天时他营造自己的隐居之所,秋风起时他感叹自己已渐渐衰老。 此时正逢看到烽火,转而觉得内心忧愁焦虑。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云松先生的品德、志向以及他的生活状态,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诗的前两句通过对蜀郡文风和屏山道学的描述,为云松先生的形象营造了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背景。接下来的两句,表现了云松先生的孝道和远大志向,他勤奉父母,不甘于平凡。“春日营三径,秋风叹二毛”则描绘了云松先生的隐居生活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最后一句“时逢见烽火,转觉寸心劳”,将个人的情感与社会的动荡联系起来,体现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和平的渴望。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

蓝仁

元明间福建崇安人,字静之。元末与弟蓝仁智俱往武夷师杜本,受四明任士林诗法,遂弃科举,专意为诗。后辟武夷书院山长,迁邵武尉,不赴。入明,例徙凤阳,居琅邪数月,放归,以寿终。其诗和平雅澹。有《蓝山集》。 ► 5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