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魏上修

· 蓝仁
建安多士起明经,年少如君学行成。 春日慈乌勤返哺,秋风丹桂久遗荣。 暂因乐育栖邻邑,又应贤良赴上京。 自古移忠须就孝,天颜咫尺更陈情。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建安:古郡名,今福建建瓯。
  • 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 慈乌:乌鸦的一种,相传能反哺其母,是一种孝鸟。(:bǔ,喂养。)
  • 丹桂:桂树的一种,常以之比喻科举及第或取得优异成绩。
  • 遗荣:遗弃荣禄,这里指放弃科举取得的荣耀。
  • 乐育:乐于教育、培育人才。
  • 邻邑:指相邻的城邑。
  • 贤良: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这里指魏上修因品德和才能优秀而被举荐。
  • 上京:古代对京城的通称,这里具体指明初的京城南京。
  • 移忠:把忠心移向别处,指忠于国家或君主。
  • 天颜:指天子的容颜。
  • 陈情:陈述情况,这里指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翻译

在建安有许多人士通过明经科得以兴起,年轻的你如同他们一样学问品行都有所成就。春天里孝顺的慈乌勤奋地返哺母亲,秋天里你虽如丹桂般优秀却长久地放弃了科举荣耀。你暂时因为乐于教育人才而栖身于邻邑,又响应贤良的举荐而前往京城。自古以来,要将忠诚转移到孝道上,如今你距离天子很近,更应该去陈述自己的情感。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蓝仁为送别魏上修而作。诗的首联赞扬了魏上修的学问和品行,通过将他与建安的众多明经之士相提并论,突出了他的优秀。颔联以慈乌反哺和丹桂遗荣为喻,一方面体现了魏上修的孝顺,另一方面也暗示了他对功名的淡泊。颈联叙述了魏上修先在邻邑从事教育,后又因贤良被举荐赴京的经历。尾联则强调了忠孝的重要性,并鼓励魏上修在接近天子时尽情陈情。整首诗语言简练,寓意深刻,既表达了对魏上修的赞美和祝福,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人才的重视和对忠孝观念的推崇。

蓝仁

元明间福建崇安人,字静之。元末与弟蓝仁智俱往武夷师杜本,受四明任士林诗法,遂弃科举,专意为诗。后辟武夷书院山长,迁邵武尉,不赴。入明,例徙凤阳,居琅邪数月,放归,以寿终。其诗和平雅澹。有《蓝山集》。 ► 5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