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张大参汝任之浙中

· 谢榛
汾阳赠别走诗筒,帆度春流五两风。 国计更堪征伐后,人心多在去留中。 江分吴越青天合,地豁东南沧海通。 雁宕飞泉旧游处,重看片雨下晴空。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汾阳:郭子仪曾被封为汾阳郡王,此处借指德高望重之人。
  • 诗筒(shī tǒng):日常吟咏唱和书于诗笺后,可供插放的用具。多以竹制,取清雅之意。
  • 五两风:古代的测风器,以鸡毛五两或八两系于高竿顶上,借以观测风向、风力。
  • 国计:国家的经济,此处指国家的财政和经济状况。
  • 征伐(zhēng fá):出兵攻打,讨伐。
  • 吴越:春秋时期的吴国和越国,在今长江下游一带,此处借指江浙地区。
  • 雁宕(dàng):即雁荡山,位于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市境内,部分位于永嘉县及温岭市。以山水奇秀闻名,素有“海上名山、寰中绝胜”之誉,史称中国“东南第一山” 。

翻译

有德高望重之人赠别并递来诗筒,船只趁着春风凭借五两风前行。国家的经济状况更是在经历征伐之后显得尤为重要,人们的内心多处于去留的纠结之中。江水将江浙地区划分开来,青天与之相融,大地开阔,东南之地与沧海相通。雁荡山的飞泉是过去游览过的地方,再次看到如片雨般的飞泉在晴空中飘落。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首联通过“汾阳赠别”“走诗筒”“帆度春流五两风”等描写,营造出一种离别的氛围,同时也展现出出行的情景。颔联则从国家的经济状况和人们的内心感受出发,表达了对时局的关注和对人们处境的理解。颈联描写了江浙地区的地理风貌,江水、青天、大地、沧海,构成了一幅壮阔的画面。尾联提到雁荡山的飞泉,这是诗人与友人共同的回忆之地,也表达了对再次相聚的期待。整首诗意境开阔,情感真挚,既表达了送别之情,又融入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以及对美好景色的描绘。

谢榛

明山东临清人,字茂秦,自号四溟山人,又号脱屣山人。一目失明。刻意为歌诗,有声于时。嘉靖间至京师,与李攀龙、王世贞等结诗社,榛以布衣为之长,称五子。旋以论文与攀龙交恶,遂削其名于七子、五子之列。而秦晋诸王争延致之,河南北皆称谢先生,有《四溟集》。 ► 123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