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方焕赋云峰秋霁图

· 蓝仁
茆屋溪头红叶村,石梁秋水清无痕。 枌榆过雨鸟鸣涧,粳稻如云山对门。 老翁日高睡未起,稚子读书窗户里。 干戈如此赋敛烦,鸡犬晏然乡曲喜。 山中酒熟黄花开,仙人候我芙蓉台。 云林今夜好明月,拟跨幔亭黄鹤来。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茆屋(máo wū):茅屋。
  • 枌榆(fén yú):泛指故乡。
  • 粳稻(jīng dào):稻的一种,米粒不粘。
  • 晏然:安宁;安定。

翻译

在溪水边的红叶村落里有一间茅屋,石桥下的秋水清澈得没有一丝痕迹。 故乡经雨洗礼后,鸟儿在山涧中鸣叫,像山一样的稻谷堆积如云,正对着家门。 老人太阳升起很高了还未起床,幼子在窗户里读书学习。 战争频繁,赋税繁重,但乡村中却安宁祥和,乡人为此感到欣喜。 山中的酒已酿成,黄花也已开放,仙人在芙蓉台上等候着我。 今夜云林的月色格外美好,我打算跨越幔亭峰,骑着黄鹤而来。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好的乡村秋景图,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诗的前四句通过对红叶村、石梁秋水、鸟鸣涧、粳稻如山等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乡村的美丽与宁静。“老翁日高睡未起,稚子读书窗户里”则刻画了乡村生活的闲适与安宁。然而,“干戈如此赋敛烦”又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百姓赋税的沉重,与乡村的安宁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诗人对百姓生活的关注和忧虑。最后四句,诗人以想象中的美好景象结尾,表达了对和平、美好世界的向往。整首诗意境优美,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既有对乡村美景的描绘,又有对社会现实的思考,是一首具有深刻内涵的诗作。

蓝仁

元明间福建崇安人,字静之。元末与弟蓝仁智俱往武夷师杜本,受四明任士林诗法,遂弃科举,专意为诗。后辟武夷书院山长,迁邵武尉,不赴。入明,例徙凤阳,居琅邪数月,放归,以寿终。其诗和平雅澹。有《蓝山集》。 ► 5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