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金二如兼讯朱建武

越绝衣冠已入胡,年来故老尽瞻乌; 吹箫江上虹谁变,栖甲山中月自孤。 似我须眉还戴汉,多君姓字欲逃吴! 群豪独有朱家在,犹向西京结客无?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越绝:指越国,这里比喻明朝遗民。
  • 衣冠:指士大夫的服饰,这里代表士大夫阶层。
  • 入胡:归附清朝。
  • 瞻乌:仰望乌鸦,比喻怀念故国。
  • 吹箫:指古代的箫声,这里比喻哀怨之情。
  • 栖甲:指战士隐匿,甲指铠甲。
  • 戴汉:指戴着汉人的帽子,表示忠于明朝。
  • 逃吴:指逃避吴地,这里比喻逃避清朝的统治。
  • 朱家:指朱建武,诗中的收信人。
  • 西京:指明朝的都城北京。
  • 结客:结交朋友。

翻译

越国的衣冠已经归附了清朝,近年来,故国的老人都怀念着故国; 在江上吹箫,彩虹是谁的哀怨,山中的月亮孤独地照着隐匿的战士。 我的须眉还戴着汉人的帽子,而你的名字却想要逃避吴地的统治! 众多豪杰中只有朱建武还在,你是否还在西京结交朋友呢?

赏析

这首诗是明朝遗民张煌言写给朋友朱建武的信,表达了对故国的怀念和对清朝统治的不满。诗中通过“越绝衣冠已入胡”和“年来故老尽瞻乌”描绘了明朝遗民的悲惨境遇和对故国的深情。后两句通过“吹箫江上虹谁变”和“栖甲山中月自孤”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哀怨和孤独。最后两句则表达了对朱建武的关切和对明朝遗民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团结起来,共同抵抗清朝的统治。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展现了明朝遗民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

张煌言

张煌言

张煌言,字玄著,号苍水,鄞县(今浙江宁波)人,汉族,南明儒将、诗人,著名抗清英雄,为人刚正不阿,能文能武,立志报国济民。崇祯时举人,官至南明兵部尚书。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南京失守,与钱肃乐等起兵抗清。后奉鲁王,联络十三家农民军,并与郑成功配合,亲率部队连下安徽二十余城,坚持抗清斗争近二十年。 清康熙三年(1664年),随着永历帝、监国鲁王、郑成功等人相继死去,张煌言见大势已去,于南田的悬嶴岛解散义军,隐居不出。是年被俘,后遭杀害,就义前,赋《绝命诗》一首。清国史馆为其立传,《明史》有传。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追谥忠烈,入祀忠义祠,收入《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 其诗文多是在战斗生涯里写成,质朴悲壮,充分表现出作家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滃州行》、《闽南行》、《岛居八首》、《冬怀八首》等诗抒情言志,表现艰苦卓绝的战斗生活。尤其是《甲辰八月辞故里》二首及《放歌》、《绝命诗》,写于就义之前,饱含血泪,是传世之作。亦能文,较著名的有《北征录》、《上延平王书》、《奇零草序》等。今有《张苍水集》行世,与岳飞、于谦并称“西湖三杰”。 ► 50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