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过桃渚

一棹天台依旧迷,重来秋爽足攀跻; 苔衣糁糁髯偏美,石磴鳞鳞齿未齐。 梦到赤城霞气近,感深沧海水声低。 临流空作桃花想,愧杀仙源是武溪。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zhào):划船的一种工具,形状和桨差不多。
  • 天台:山名,在今浙江省天台县北。
  • 秋爽:秋天的清爽。
  • 攀跻 (pān jī):攀登。
  • 苔衣:苔藓。
  • 糁糁 (sǎn sǎn):形容苔藓密布的样子。
  • (rán):两腮的胡子,亦泛指胡子。
  • 石磴 (shí dèng):石阶。
  • 鳞鳞 (lín lín):形容石阶如鱼鳞般排列。
  • 齿未齐:比喻石阶高低不平。
  • 赤城:山名,在今浙江省天台县北,为天台山南门。因土色皆赤,状似云霞,望之似雉堞,因名。
  • 霞气:霞光。
  • 沧海:大海。
  • 桃花想:想象桃花源。
  • 仙源:指桃花源。
  • 武溪:水名,在今湖南省境内。

翻译

我再次划船前往天台山,心中依旧感到迷茫。秋天再次来到这里,天气清爽,适合攀登山峰。苔藓密布,覆盖在美丽的胡须上,石阶如鱼鳞般排列,高低不平。梦见自己接近赤城山的霞光,感慨深沉,仿佛听到大海的声音在低语。站在水边,空想着桃花源的景象,却感到惭愧,因为真正的仙境其实是武溪。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诗人重游天台山的感受,通过秋天的清爽、苔藓的密布、石阶的不平等自然景象,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仙境的向往。诗中“梦到赤城霞气近,感深沧海水声低”一句,以梦境和声音为媒介,巧妙地融合了自然景观与内心感受,展现了诗人对仙境的深切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结尾的“愧杀仙源是武溪”则透露出诗人对真正仙境的认知和自我反思,使诗歌意境更加深远。

张煌言

张煌言

张煌言,字玄著,号苍水,鄞县(今浙江宁波)人,汉族,南明儒将、诗人,著名抗清英雄,为人刚正不阿,能文能武,立志报国济民。崇祯时举人,官至南明兵部尚书。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南京失守,与钱肃乐等起兵抗清。后奉鲁王,联络十三家农民军,并与郑成功配合,亲率部队连下安徽二十余城,坚持抗清斗争近二十年。 清康熙三年(1664年),随着永历帝、监国鲁王、郑成功等人相继死去,张煌言见大势已去,于南田的悬嶴岛解散义军,隐居不出。是年被俘,后遭杀害,就义前,赋《绝命诗》一首。清国史馆为其立传,《明史》有传。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追谥忠烈,入祀忠义祠,收入《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 其诗文多是在战斗生涯里写成,质朴悲壮,充分表现出作家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滃州行》、《闽南行》、《岛居八首》、《冬怀八首》等诗抒情言志,表现艰苦卓绝的战斗生活。尤其是《甲辰八月辞故里》二首及《放歌》、《绝命诗》,写于就义之前,饱含血泪,是传世之作。亦能文,较著名的有《北征录》、《上延平王书》、《奇零草序》等。今有《张苍水集》行世,与岳飞、于谦并称“西湖三杰”。 ► 50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