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伯懿示裴晋公平淮右题名碑诗用其韵和酬

元和伐蔡何危哉,朝廷百口无一谐。 盗伤中丞偶不死,利剑白日投天街。 裹疮入相议军旅,国火一再更檀槐。 上前慷慨语发涕,誓出按抚除睽乖。 指撝光颜战洄曲,阚如怒虎搏虺豺。 愬能捕虏取肝鬲,护送密乞完形骸。 笞兵夜半投死地,雪湿不敢燃薪䕸。 空城竖子已可缚,中使尚作啼儿哇。 退之道此尤俊伟,当镂玉牒东燔柴。 欲编诗书播后嗣,笔墨虽巧终类俳。 唐从天宝运中圮,廊庙往往非忠佳。 诸侯纵横代割据,疆土岂得无离?。 德宗末年惩战祸,一矢不试尘蒙靫。 宪皇初起众未信,意欲立扫除昏霾。 追还清明救薄蚀,屡敕主府拘穷蛙。 王师伤夷征赋窘,千里亦忌毫釐差。 小夫偷安自非计,长者远虑或可怀。 桓桓晋公忠且壮,时命适与功名偕。 是非末世主成败,烜赫今古谁讥排。 贤哉韦纯议北赦,仓卒两伐尤难皆。 重华声明弥万国,服苗干羽舞两阶。 宣王侧身内脩政,常德立武能平淮。 昔人经纶初若缓,欲弃此道非吾侪。 千秋事往踪迹在,岳石款记如湘崖。 文严字丽皆可喜,黄埃蔽没苍藓埋。 当时将佐尽豪杰,想此兵祷陪祠斋。 君曾西迁为拓本,濡麝割蜜亲劘揩。 新篇波澜特浩荡,把卷熟读迷津涯。 褒贤乐善自为美,当挂庙壁为诗牌。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淮右:即淮西。
  • 裴晋公:指裴度,曾封晋国公。
  • 元和:唐宪宗年号。
  • 伐蔡:指讨伐淮西藩镇吴元济。
  • 危哉:危险啊。
  • :协调,和谐。
  • 中丞:官名,这里指御史中丞裴度。
  • ** deprivation**:(guō)伤。
  • 白昼:白天。
  • 天街:京城的街道。
  • 檀槐:檀木和槐树。
  • 慷慨:充满正气,情绪激昂。
  • 睽乖:乖违,不和。
  • 指撝(huī):指挥。
  • 洄曲:地名。
  • 阚(hǎn):虎怒的样子。
  • 虺豺:毒蛇和豺狼。
  • :指李愬。
  • 肝鬲:也作“肝膈”,犹肺腑,比喻内心。
  • 薪䕸(jiē):柴草。
  • 竖子:小子,对人的蔑称。
  • 中使:宫中派出的使者,多指宦官。
  • 啼儿哇:像小孩啼哭一样。
  • 退之:韩愈的字。
  • 玉牒:记载帝王谱系、历数及政令因革之书。
  • 东燔柴:在东郊焚柴祭天。
  • 类俳:类似游戏之作。
  • 天宝:唐玄宗年号。
  • 运中圮(pǐ):国运中途毁坏。
  • 廊庙:朝廷。
  • 忠佳:忠诚美好。
  • 离?(chī):乖离,背离。
  • 蒙靫(chāi):盛箭的器具。
  • 宪皇:唐宪宗。
  • 薄蚀:日月相掩食。
  • 主府:主管府库。
  • 毫釐差:一点点差错。
  • 小夫:见识浅薄之人。
  • 长者:有远见的人。
  • 桓桓:威武的样子。
  • 时命:命运,时运。
  • :偕同。
  • 末世:末代,末世。
  • 烜赫:显耀盛大。
  • 北赦:指到北方赦免罪人。
  • 仓卒:亦作“仓猝”,匆忙急迫。
  • 重华:虞舜的美称。
  • 服苗:使苗族归服。
  • 干羽:古代舞者所执的舞具,文舞执羽,武舞执干。
  • 两阶:宫廷的东、西阶梯。
  • 内脩政:在国内加强政事治理。
  • 常德:恒常之德。
  • 岳石:刻石立碑于泰山、衡山等岳山。
  • 款记:铭刻,题记。
  • 湘崖:湘江边的山崖。
  • 濡麝:蘸取麝香墨。
  • 割蜜:制作蜜丸。
  • 劘(mó)揩:切磋抹去。

翻译

唐宪宗元和年间讨伐淮西是多么危险啊,朝廷上下众人意见没有一个协调一致。盗贼伤害了御史中丞裴度但他侥幸没死,带着伤痛在白天就敢走在京城街道上。包裹着伤口入朝商议军事,国家的大火一再燃烧连檀木槐树都换了。向前情绪激昂地说话以至于流泪,发誓出去安抚平定消除乖违。指挥光颜在洄曲作战,气势好像发怒的老虎搏击毒蛇和豺狼。李愬能俘获敌将取得其肺腑,护送裴度秘密请求他保全身躯。士兵们在半夜到了危险之地,雪湿了都不敢点燃柴草。空城的那些小子已经可以捆绑了,宦官竟然还像啼哭的孩子一样咋呼。韩愈说这件事尤为俊伟,应当刻写玉牒在东郊焚柴祭天。想要编写诗书流传给后代,笔墨虽巧终究类似游戏之作。唐朝从天宝年间国运就中途毁坏,朝廷中往往不是忠良之人。诸侯纵横交替割据,疆土怎会没有乖离背离。唐德宗末年惧怕战争灾祸,一支箭都没有试用箭袋就蒙上了灰尘。唐宪宗刚起来众人不相信,想要立志扫除昏聩阴霾。追还清明拯救日月食,多次敕令主管府库拘捕弊政。王师受伤征赋窘迫,千里之间也忌讳一点差错。见识浅薄之人只图眼前安逸绝非良计,有远见的人长远考虑或许可以心怀希望。威武的裴晋公忠诚而且豪壮,当时命运恰好与功名偕同。是非对错不是末代之主能决定成败,显耀盛大从古至今谁会讥讽指责。贤能的韦纯议论到北方赦免罪人,两次匆忙急迫地征伐尤其难以两全。虞舜美名远扬万国,使苗族归服干羽之舞在两阶举行。周宣王在国内加强政事治理,恒常之德和建立武功能平定淮西。过去人们治理国家开始好像缓慢,想要放弃这条路就不是我们这些人。千秋的事迹随时间过去踪迹还在,岳石立碑铭刻如同湘江边的山崖。文字严谨华丽都令人可喜,被黄埃遮蔽埋没于苍藓之下。当时的将领们都是豪杰,想到这些士兵祈祷伴随着祭祀。你曾经到西边迁徙去获取拓本,蘸取麝香墨制作蜜丸亲手切磋抹去。新写的篇章波澜壮阔特别浩荡,手拿着书反复熟读迷失在天涯。褒扬贤能喜乐善举自然是美好,应当挂在庙壁作为诗牌。

赏析

这首诗围绕裴度平淮西之事展开,回顾了讨伐淮西的艰险历程和重要人物的功绩,如裴度、李愬等。同时感慨历史变迁、朝代兴衰,指出一个朝代的命运并非由末代君主完全决定。诗中还强调了忠诚、勇敢等品质的重要性。王安石以其深厚的历史知识和卓越的文学才华,将历史事件与个人思考巧妙融合,既展现了对历史的尊重,又表达了自己的见解。诗词语言古朴典雅,用典丰富,节奏跌宕起伏,生动地描绘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

王安石

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抚州临川人(今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诗人、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丞相、新党领袖。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 ► 1835篇诗文

王安石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