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乔木:高大的树木。
- 千寻:古代长度单位,一寻为八尺,千寻形容极高。
- 江水滨:江边。
- 祠堂:供奉祖先或先贤的庙宇。
- 崛起:高耸。
- 冠嶙峋:形容山石高耸,这里比喻祠堂雄伟。
- 先觉:先知先觉的人。
- 斯文:指文化、文明。
- 太史:古代官职,负责编纂史书。
- 金马诏:指皇帝的诏书。
- 古冈:地名,指作者所在的地方。
- 玉台巾:古代文人的头巾,这里指文人的身份。
- 馨香蘋藻:指祭祀时供奉的香草。
- 崇明荐:指隆重地祭祀。
- 儒林:指儒家学者。
- 一万春:形容时间长久。
翻译
高大的树木耸立在江边,祠堂雄伟地矗立在嶙峋的山石之上。他的道义在我们这个时代是先知先觉的,他的身躯与文化文明同在,这样的人又有几个呢?他曾担任太史,接受过皇帝的诏书,最终在古冈老去,戴着文人的头巾。我们用香草隆重地祭祀他,他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儒林之中,流传万年。
赏析
这首诗赞美了一位先贤的崇高地位和深远影响。通过描绘祠堂的雄伟和高大树木的衬托,展现了先贤的非凡气质。诗中提到先贤的道义和文化贡献,以及他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表达了对先贤的敬仰和怀念。结尾的祭祀场景和儒林长存的寓意,强调了先贤精神的永恒和不朽。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了对先贤的崇敬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