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秋夜闻砧

丹凤城南夜正长,万家明月捣衣裳。 忽惊落叶频沾臆,不听悲笳亦断肠。 遮虏渐闻过马邑,拔营曾报破龙荒。 豫愁绵折天山下,那识弓胶瀚海旁。 书去再经燕草绿,梦飞不到塞云黄。 玉关纵待封侯入,祇得萧萧白发郎。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丹凤城:指北京,古代传说中的凤凰象征吉祥,故以“丹凤”美称京城。
  • 捣衣裳:古代妇女在秋天准备冬衣时,用木杵在石板上敲打布料,使之柔软,便于缝制。
  • 沾臆:沾湿胸前,形容极度悲伤。
  • 遮虏:指抵御外敌。
  • 马邑:古代地名,位于今山西省朔州市,历史上多次成为边防重地。
  • 龙荒:指边远荒凉之地。
  • 豫愁:预先感到忧愁。
  • 绵折:指军队在边疆的艰苦生活。
  • 天山:位于新疆,古代常指边疆地区。
  • 弓胶:指修补弓箭的胶,这里比喻边疆的战事。
  • 瀚海:指广阔的沙漠地区。
  • 玉关:即玉门关,古代通往西域的关口,常用来指代边疆。
  • 萧萧:形容风吹的声音,也形容凄凉。

翻译

在燕京的秋夜,南城的夜晚显得格外漫长,万家灯火下,月光照耀着妇女们忙碌地捣打衣物。突然间,落叶的声音频频传来,触动了我的内心,即使没有听到悲凉的笳声,也感到心碎。听说抵御外敌的军队已经越过了马邑,曾经有消息说他们在龙荒之地取得了胜利。我预感到在天山下的士兵们生活艰苦,却不知道在瀚海旁的战事如何。书信再次传来时,燕地的草已经绿了,但我的梦却飞不到那黄色的边塞云下。即使玉门关等待着封侯的归来,我也只能是一个白发苍苍的凄凉老人。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燕京秋夜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边疆战事的关切和对远方士兵的忧虑。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丹凤城”、“捣衣裳”、“落叶”、“悲笳”等,营造出一种凄凉而深沉的氛围。诗人通过对边疆战事的描述,展现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士兵命运的同情。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深刻反思。

欧大任

明广东顺德人,字祯伯。嘉靖间由岁贡生官至南京工部郎中。工诗。为“广五子”之一。卒年八十。有《虞部集》、《百粤先贤志》。 ► 392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