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焦山访郭次父不遇

遥闻登岱俯黄河,曾问秦松近若何。 京口我寻三诏洞,吴门君去五噫歌。 精庐雪后留瓢笠,曲径春深长薜萝。 满目白云今出岫,石床终夜梦沧波。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dài):泰山的别称。
  • 秦松:指泰山上的松树,因泰山古属秦地,故称。
  • 京口:今江苏镇江。
  • 三诏洞:位于江苏镇江焦山,传说东汉末年隐士焦光三次拒绝汉献帝的征召,隐居于此。
  • 吴门:指苏州。
  • 五噫歌:东汉梁鸿所作,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精庐:指僧人或隐士的居所。
  • 瓢笠:瓢形的斗笠,常指僧人或隐士的用具。
  • 薜萝 (bì luó):一种植物,常用来比喻隐士的居所。
  • 石床:指山中的石台或石板,常用于比喻隐士的居所。
  • 沧波:指大海,这里比喻隐逸生活的广阔与深远。

翻译

听说你曾登上泰山俯瞰黄河,还询问过泰山上的松树近况如何。我在京口寻找那传说中的三诏洞,而你已离开吴门,去唱那五噫歌了。你的居所雪后留下了瓢笠,曲径深处春深时长满了薜萝。眼前满是白云从山中飘出,我在石床上终夜梦见沧波。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描绘访友不遇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友人郭次父的思念。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岱”、“秦松”、“三诏洞”、“五噫歌”等,构建了一个远离尘嚣、充满隐逸气息的意境。末句“石床终夜梦沧波”更是以梦喻情,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深切渴望。

欧大任

明广东顺德人,字祯伯。嘉靖间由岁贡生官至南京工部郎中。工诗。为“广五子”之一。卒年八十。有《虞部集》、《百粤先贤志》。 ► 3929篇诗文